掌心那枚被汗水浸湿的黄色塑料小珠,硌得生疼。黄小磊蜷缩在病床上,拳头紧握,仿佛那不是沙盘上的一个道具,而是某种具象化的、滚烫的誓言。李医生那句“里面的黑暗太深了,有时候会来不及”和姐姐带来的那个关于“恒安园区”年轻人命运的模糊噩耗,像两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胸口,让他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铁锈般的钝痛。
他不再是仅仅困于自身伤痛的囚徒。那道沙盘上的沟壑,那些散落的小人模型,以及掌心这颗微小的光点,强行将他的世界撕开了一个口子,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大、更残酷的图景:他的幸存,并非孤例,也绝非终点。还有无数个“他”,正在那片黑暗的土地上承受着甚至更悲惨的命运,而试图伸出援手的行为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
一种沉重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责任感,混合着无力与恐惧,缓慢地灌注进他几乎被掏空的心灵。
这种变化是细微却深刻的。第二天的复健课上,陈治疗师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同。黄小磊依旧沉默,依旧会因为剧痛而冷汗淋漓、嘴唇发白,但他眼神里之前那种时而麻木、时而狂躁的绝望感淡去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坚韧**。他不再需要治疗师催促“再来”,而是自己咬着牙,一次次地尝试,直到力竭倒下,休息片刻,又挣扎着要求继续。
“这小子……吃错药了?”陈治疗师私下对护士嘀咕,语气里却带着一丝赞赏。
只有黄小磊自己知道,每多坚持一秒,每多让伤腿承受一分重量,他都像是在对那个生死不明的年轻人、对沙盘里所有模糊的身影、甚至是对那个沉默的阿木,做出一个无声的承诺:**我活下来了,我就不能白活。**
身体的痛苦,成了对抗内心无力感的唯一武器。
李医生也注意到了他内在的转变。沙盘依旧沉默,但他紧握光珠的动作,和他复健时那股狠劲,都说明了一些东西。她调整了策略,开始引入一些更具象的、关于“记忆”和“叙述”的练习。
她带来一些空白的笔记本和笔。
“不一定非要写发生了什么。”她说,“可以写写现在的感觉,身体的疼痛,一个重复的梦境,或者……只是记录每天窗外云彩的形状。笔握在你自己手里,写什么,不写什么,由你决定。”
这是一种温和的赋权,试图将他从纯粹的“被讲述者”(被警方询问、被医生诊断、被媒体报道)的位置,稍稍向“自我叙述者”拉动一点点。
黄小磊起初只是对着空白笔记本发呆。几天后,他开始写。字迹歪歪扭扭,如同幼童,句子破碎,词不达意。
“腿很疼。像有针。”
“梦见河。很冷。”
“护士换了药。是新的。”
“云像山。黑色的山。”
这些破碎的文字,毫无文学性可言,却是他尝试重新组织思维、掌控表达的微小开端。偶尔,他会写下一个关键词——“高墙”、“哨塔”、“话术”,然后又像是被烫到一样,用力地将其涂黑,直到墨迹透纸背。
书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次的情绪波动和自我审视。
警方的工作在重重阻力中艰难推进。对“宝哥”的审讯挖出了更多中间环节的小角色,国内几条输送链条被成功斩断,避免了更多人受害。但与缅北直接相关的核心情报,依然难以获取。园区内部结构、武装配置、高层身份、资金流向……这些关键信息,“宝哥”这个层级确实知之有限,或者说,不敢透露。
国际协作更是陷入泥潭。正式渠道函件往来缓慢,对方回应含糊其辞,甚至石沉大海。非官方渠道的接触则更加敏感和危险,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反噬风险。
专案组会议上,气氛凝重。
“我们现在就像隔着一堵厚厚的毛玻璃墙办案,能看到对面人影晃动,知道罪恶正在发生,却看不清细节,也冲不过去。”一位老刑警揉着眉心,疲惫地说。
“证据链还是太薄弱了。尤其是关于园区内部具体犯罪行为的直接证据,几乎为零。目前主要依靠受害者证言(如黄小磊,但获取困难)和外围资金、通讯证据,想彻底打掉这个跨国犯罪集团,难度极大。”检察官客观地分析着司法面临的困境。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继续无法无天?”年轻的侦查员不甘地捶了一下桌子。
“当然不是!”专案组负责人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困难再大,案子也要办下去!国内能打掉的环节,一个不留!境外的工作,难度再大也要尝试!技术侦查不能停,国际合作继续推动,非官方渠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要谨慎接触!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施加压力,不断收集碎片,等待时机!每救出一个人,每固定一份证据,都是在加高审判他们的砝码!”
这是一场无声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发生在会议桌、电脑屏幕、跨国电波和无数不眠之夜里。每一个微小的进展,背后都是办案人员巨大的心血和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缅北之价请大家收藏:(m.20xs.org)缅北之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