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皇帝正在招揽贤才,康大人也打算向上举荐一个人。尤资深就跟虞育德说:“现在朝廷正在选拔人才,学生我想求康大人举荐老师您。”虞育德笑着拒绝说:“被征召当官这种事,以我的德行实在不敢当。而且康大人要举荐谁,是由他自己决定的;我们主动去求他,这可不符合读书人应有的品德。”尤资深不死心,又劝道:“老师就算不愿意当官,等康大人把您推荐给皇上,您见了皇上,或者不见皇上,直接辞官回来,这样更能显出老师的高尚品格呀。”虞育德却是摇头说:“你这话说错了。我先求他举荐,等举荐到皇上面前,我又辞官不做,那求他举荐就不是真心,辞官也不是真心,这算怎么回事?”说完,虞育德就哈哈大笑,坚决不做这种表里不一的事。
虞育德在山东待了两年多,之后又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还是没考中,只好乘船回江南,继续教书。
三年后,虞育德五十岁了,这年他带着杨家一个姓严的管家,再次进京参加会试。这次他终于考中了进士,殿试成绩在二甲,朝廷原本打算让他进入翰林院。但当时那些新考中的进士,有的五十岁,有的六十岁,很多人在履历上写的都不是真实年龄,只有虞育德如实填写了自己五十岁的真实年龄。皇帝看到后,就觉得虞育德年纪大了,就安排他去做个清闲的官职——南京国子监博士。
虞育德对此却是很高兴,还说:“南京可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还离我家乡近!我这次去,就把老婆孩子、老人都接过去,一家人团圆,这可比当一个穷翰林强多了!”随后,他就去拜访并辞别了自己的老师和同乡的几位大官。翰林院侍读王老先生还托付他说:“您到了南京后,国子监有个您的学生叫武书,字正字,这人特别孝顺母亲,还很有才华,您到了那边,就多关照关照他。”虞育德一口答应下来。
随后,虞育德就整理好行李,前往南京去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一职了。然后他就派手下的门斗回常熟老家接家眷。当时他的儿子虞感祁已经十八岁了,就跟着母亲一起来到了南京。
到任后,虞育德先去拜见了国子监祭酒李大人,回来后就到衙门升堂办公。国子监里的学生们纷纷前来拜见他。虞育德看到求见的帖子上有武书的名字,便出去会见,问道:“哪位是武书武年兄?”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上前答道:“学生就是武书。”虞育德说:“在京城时就久仰年兄你孝顺母亲,又很有才华。”两人重新见礼后,虞育德就请众人坐下。
武书恭敬地说:“老师您的文章就像泰山北斗一样令人敬仰,我们这些学生今天能得到您的教导,真是太幸运了。”虞育德回应说:“我刚到这里,很多事都要靠大家指教。年兄在国子监学习多久了?”武书坦诚地说:“不瞒老师您说,我从小就没了父亲,一个人在乡下照顾母亲,又没有兄弟姐妹的帮衬,衣食住行全靠自己操持。母亲在世时,我根本就没机会读书考试。后来,母亲不幸去世后,所有的丧葬大事,多亏了天长县的杜少卿先生帮忙,后来我就跟着杜少卿先生学习写诗了。”
虞育德听了说道:“以前我在尤资深那里看过杜少卿先生的诗集,确实是个奇才。少卿也在南京吗?”武书回答说:“他就住在利涉桥的河房里。”虞育德又问:“还有庄绍光先生,皇上赐了他玄武湖,他是住在湖里吗?”武书说:“对,他就住在湖里,而且他不太轻易见人。”虞育德表示:“我明天就去拜访他。”
武书接着说道:“我其实不擅长写八股文章,后来实在没办法,为了谋生才学写了一些。没想到考试的时候,几位主考官不知为何,一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评为一等第一,还让我当了廪生。我的文章其实并不好,但每次考诗赋,我的成绩总是一等第一。上次一位主考官联合考核八个学校的学生,我又是八校的一等第一,所以就被送进国子监了。只有我自己清楚,写八股文还是不行。”虞育德说:“我也不喜欢写八股文。”武书说:“所以我就不拿八股文来请教老师了。我平日考的诗赋,还有写的《古文易解》和其他杂说,已经整理好了拿来请老师指点。”虞育德夸赞道:“这就足以看出年兄的才华了,实在令人佩服。要是有诗赋古文就更好了,以后我一定仔细拜读。你母亲的节孝事迹有没有得到表彰呢?”
武书面露愧疚的说:“我母亲的事迹是符合表彰标准的,只是我家里穷,实在拿不出打点衙门的钱,所以就拖到现在了,我实在有罪。”虞育德说:“这事怎么能拖呢?”随即就让人拿来笔砚,对武书说:“年兄,你现在就写一份呈子的概要。”接着又把书办叫来,吩咐道:“武相公母亲节孝的事,你赶紧办好,然后准备好文书向上申报,相关的打点费用,都从我这里出。”书办领命而去。武书连忙向虞育德叩谢,其他人也纷纷替武书道谢,之后便告辞离开了,虞育德把众人送走后才回到房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儒林外史大白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儒林外史大白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