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城,幽州治所,北疆重镇。然而,此刻的蓟城,守军不过数千,且多为老弱,士气低落。听闻王经自尽、汉军仁德之名的消息,城中更是人心惶惶。幽州刺史及留守官员知抵抗无益,在象征性地抵抗了半日后,便开城投降。
公元248年秋末,季汉龙旗,终于插上了幽州心脏——蓟城的城头!
占领蓟城,意味着汉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迂回,彻底切断了魏国幽冀之间的联系,邺城已成瓮中之鳖。但朱然深知,幽州地广,尤其是西北部的上谷、代郡等地,尚有魏军残部及依附的乌桓、鲜卑部落,若不及时肃清,恐成后患,亦无法全力南下夹击邺城。
在蓟城稍作休整后,朱然与关兴、丁奉等将领议定下一步方略:
关兴留守蓟城,总督幽州军政,利用其安抚之才,迅速稳定幽州大局。招抚各郡县,任命官员,恢复秩序,清点户口,筹集粮草,将幽州真正纳入季汉统治,并作为北上扫荡和南下夹击的后方基地。同时,派遣使者,携带重礼,北上联络、安抚塞外的乌桓、鲜卑各部,晓以利害,防止他们趁乱南下或支持魏国残部。
朱然、丁奉率水陆精锐主力,继续西进、南下扫荡,西路大军由丁奉率领,出居庸关,扫荡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张家口一带),清除盘踞在此的魏军残部,震慑塞外胡族,确保幽州西北侧翼安全。
南路主力由朱然亲自统领,沿沽水-圣水(今拒马河)水陆并进,向西南方向攻击前进。目标直指范阳郡(今河北涿州、保定北部)、中山国(今河北定州一带)等地,扫清通往冀州的道路,并与来自壶关方向的汉军主力,以及来自陈留方向的陆逊东路军,形成对邺城的最后合围!
计划已定,汉军再次分头行动。
关兴坐镇蓟城,果然不负众望。他一边整顿防务,修缮城垣,一边派出得力干员,分赴广阳、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宣示大汉威德,接收政权。大多数郡县见蓟城已失,王经殉国,加之汉军军纪严明,关兴施政仁厚,皆望风归附。少数冥顽不灵者,也被关兴派兵迅速平定。同时,他对塞外部落的怀柔政策也初见成效,稳住了北部边疆。
朱然与丁奉的扫荡行动,则如同疾风扫落叶。丁奉率军出居庸关,魏军在上谷的抵抗微弱,汉军连克沮阳(今河北怀来)、居庸等城,兵锋一度抵达代郡边缘,塞外部落震恐,纷纷遣使至蓟城向关兴表示臣服。
朱然亲率的主力,沿河南下,更是势不可挡。范阳守军不战而降。兵临故安(今河北易县东南),守将试图凭借燕长城余脉抵抗,朱然指挥水军切断其水路补给,陆路猛攻,数日即克。随后,汉军进入中山国境内,连克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望都等地。兵锋所向,魏军望旗披靡,郡县纷纷归附。朱然严格约束军队,继续贯彻“秋毫无犯”的政策,同时利用投降的魏国官吏维持地方秩序,迅速恢复生产,将大汉的统治秩序向冀州北部延伸。
随着朱然大军不断向南推进,与来自壶关的诸葛亮主力、来自陈留的陆逊东路军的距离越来越近。三支巨大的箭头,已然清晰地指向了同一个最终目标——魏国最后的巢穴,邺城!
幽燕大地,在经历短暂的战火洗礼后,正迅速被纳入季汉的版图。朱然、关兴等人,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完美地执行了牵制幽州、夹击邺城的战略任务。关平虽逝,但其遗志正被他的同袍和兄弟以辉煌的胜利一步步实现。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