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诗悦也下车走来,听到老农提及稻种,便柔声问道:“老人家,可知如今种的都是新稻种?与从前的老稻种相比,收成如何?”
“知道,知道,咋能不知道呢。”老农连连点头,用烟袋锅指了指远处的田地,“官府的农师年年都下来宣讲,叫……叫杂交水稻,说是京里几位神仙般的贵人,好像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弄出来的好种子,真是活人无数的功德啊。”
他脸上露出感激的神色:“比俺们原先种的那些老稻种,一亩地稳稳能多收好几斗,好的时候甚至能多一半。颗粒也饱满,出米率高。这几年,托这新稻种的福,再没听说哪里闹大饥荒了。虽说偶尔也有小灾小难,但官府要么减免钱粮,要么设粥棚赈济,总能让俺们有条活路。”他指着那一片青绿的麦苗,语气笃定,“看眼下这麦苗的长势,只要开春雨水及时,明年夏收,又是个实打实的好年景。”
辞别了健谈的老农,一行人继续前行。沿途经过几处规模不小的市镇,如偃师、巩县等地,只见坊市分明,街道整洁,店铺林立,幡旗招展。贩夫走卒,推车挑担,往来如织。市集上,本地的丝绸、棉布、瓷器、铁器、漆器、药材等物产琳琅满目,亦有从南方漕运而来或从海外输入的香料、珠宝、蔗糖、干果等奇货。百姓衣着虽多以棉布为主,绫罗绸缎少见,但颜色大多鲜亮,少见破烂补丁,行人大多面色红润,步履从容,市井间充满了一种踏实而活跃的生活气息。
行至一处名为“清河镇”的大镇时,他们被镇口一处空地上聚集的人群和喧闹声所吸引。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处新建的、规模不小的纺织工坊正在招工。许多附近村庄的妇人、少女聚在工坊大门前,听着管事大声宣读招工章程,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脸上大多带着好奇、期待以及些许对未来的憧憬。那工坊管事站在一个木台子上,声音洪亮地宣布着每日工钱、工时长短,并特意强调男女同工同酬,且工坊每日提供一顿有荤有素的午食。
袁薇看着那些眼中闪着光的女子,低声感慨道:“女子也能走出家门,进入工坊,凭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份体面收入,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长此以往,这在家中、在社会的地位,想必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不少。这比空喊口号,实在得多。”
刁如苑则更仔细地观察着工坊的建筑结构、布局,以及招工管理的流程,她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商人的精明与赞赏:“这工坊规模不小,看其管理,也似有章法,非是草台班子。看来,我们之前通过内务府和几家皇商推动的‘新式工坊’和‘商贸管理’的理念,多少也影响到了内地。民间资本开始活跃,愿意投资兴办实业,方能促进百业兴旺,吸纳闲散劳力,这才是富国之本。”
他们还特意留意了街上行人的,尤其是女子的脚形。正如之前刘菲含在京城及周边所观察到的,所见女子,无论老少,皆是天足,或者仅仅是遵循古例,为求步履稳当而略微缠窄,绝无那种折断脚骨、扭曲变形形成的所谓“三寸金莲”的畸形模样。
女子们行走坐卧,姿态自然,步履稳健,显示出一种这个时代难得的康健之美。刘菲含见此情景,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关于此世是否还会重蹈缠足陋习覆辙的最后一丝担忧,终于彻底安心。她知道,至少在这一根本性的身体解放和女性权益保障上,他们带来的改变已经扎下了根。
在洛阳,他们稍作停留,游览了闻名已久的龙门石窟。伊水潺潺,在冬日里流量减小,更显清澈。两岸山壁上,千龛万窟,佛像庄严静谧,虽历经岁月风霜和历史上的一些劫难,许多石刻已有残损剥落,但整体保存状况尚好,且能看到不少新近修缮维护的痕迹,用与原石颜色相近的材料小心填补了裂缝,加固了松动的岩体。
奉先寺那尊巨大的卢舍那大佛,依旧带着永恒不变的慈悲微笑,垂目俯瞰着脚下这片已然换了人间的土地,静观世事变迁。随后,他们又拜访了被誉为“释源”、“祖庭”的白马寺。古刹清幽,松柏苍翠,梵音袅袅,香火鼎盛,僧侣与香客穿梭其间,透出一种宗教特有的宁静与祥和。
离开洛阳,他们转而北上,前往怀庆府境内的云台山。时值冬初,山间层林尽染,虽不如深秋那般绚烂,但松柏的苍翠、枫树的暗红、栎树的赭黄、以及许多落叶乔木光秃秃的银灰色枝干交织在一起,依然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而沉静的画卷。沿着依山开凿的石阶蜿蜒攀登,但见奇峰耸峙,怪石嶙峋。山间的飞瀑流泉虽不及夏日丰沛,却也未完全冻结,于嶙峋山石间挂下道道冰凌玉练,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空气清冽寒冷,吸入肺中,却带着松针和枯叶的特有气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心旷神怡。
费了些力气,终于登临主峰茱萸峰。极目远眺,群山起伏,如凝固的波涛向天际蔓延;远处,黄河如一条细细的、土黄色的带子,在冬日的薄霭中蜿蜒东去,若隐若现。山脚下,广袤的田畴方格分明,村落点点,白色的墙壁和灰色的瓦顶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偶有炊烟袅袅升起,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穿越,闯王一统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穿越,闯王一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