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身兼工部郎中,先向工部尚书赵璜叙职,汇报了大同的工矿水利建设。赵璜身为吉安府老乡没有问东问西,瞄一眼报告后直接签字同意。
出了工部就去户部,以户部郎中的身份向孙交报告西北水稻第二年的培植情况。一般来说一个作物品种从试种到大面积推广需要五至七年,孙交算一下时间,自己在八十岁时能以“大明神农”的口碑离世,一高兴又向寒带水稻项目追加了资金。
从户部出来,杨植带着姚涞向礼部尚书席书叙了职,说身为理藩院官员来到凉州,通过鲁迷番僧的畏兀儿随从与吐鲁番部落取得联系,以其为向导突袭满速儿,由此可见在边关设理藩员外郎的必要性云云。
席书说新设理藩驻边区员外郎的奏疏正在走程序,《大明会典》中给每个衙门都定岗定编定级,要增加理藩院的官位和编制必须先经吏部会议,再朝臣廷议,所以朝廷往往设立总督、巡抚、总兵、专员等临时差遣绕过没完没了的扯皮。
朝堂今年新换了两位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廖纪填补了吏部尚书半年多的空缺,金献民被言官弹劾收受贿赂而黯然致仕,兵部左侍郎李钺升为兵部尚书。
杨植兼了兵部郎中,向李钺叙职是应有之义,于是又带着姚涞进了兵部。
李钺是正德年间的陕西总制,在陕甘宁打过几次大胜仗。看过杨、姚的战场报告,问了一些细节,李钺点头表示认可,夸奖了两位翰林。
杨植姚涞自然要投桃报李:“大司马在陕甘以料敌如神而闻名。周尚文老将军经常提起大司马令他在凉州设伏斩首一百八十级,俘牛马上万匹,才使他从游击升为副总兵。我等不过效大司马故智尔!”
李钺在陕甘几次指挥作战都能预先判断鞑虏的进军路线,他曾令凉州将领伏击成功后马上令延绥镇将领在某地设伏,结果鞑子在凉州碰壁后真的转攻陕西,又被延绥镇边将斩首一百多级。
李钺笑了笑道:“套虏行踪不定,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明天去哪里,老夫怎么可能有什么神机妙算!
本兵看了你们的报告,料想二位翰林也是和老夫一样,在鞑虏那边有眼线吧?”
杨植不禁佩服,回道:“确实如此!所以这次甘宁大捷后,我们理藩院提议向边镇派驻总理夷务员外郎,就是为以夷制夷,预先知晓夷狄动向!
如此这般,边镇总督、总制的情报来源就可不受制于边将、锦衣卫和镇守分守太监!
所以,如果吏部主持理藩院编制廷议,还望大司马鼎力支持!”
李钺豪爽应承下来,然后说有兵部事务与杨植相商,姚涞见机便先行告退。
李钺令书吏离开办公室带上房门,问杨植道:“御马监太监阎洪请自考腾骧四卫及牧马所官,你怎么看?”
按太祖太宗体制,天子自领二十二卫亲军,宣德年间又增加了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称为腾骧四卫。这样共有二十六卫军队由大明天子亲自率领。
土木堡事变后,于谦趁着英宗北狩,将大明天子的兵权全部夺走,天子的老二十二卫禁军被整编为十二团营,由兵部尚书,偶尔也由刑部尚书掌帅印,仅剩锦衣卫归皇帝直领,腾骧四卫由御马监指挥。
尽管这样,锦衣卫的叙功、升迁、军费仍要通过兵部批准,腾骧四卫的行政、人事、薪饷更是完全由兵部决定。
所以大明京营的架构非常复杂,腾骧四卫由御马监代天子指挥,但是它的人事、后勤归文官掌控;十二团营更是与地方上所有的军队一样,文官为帅,太监监军,武将领军,如今十二团营提督是武定侯郭勋。
腾骧四卫由御马监太监为帅,本来就是文官给皇帝一个面子,但是嘉靖得寸进尺,还想染指腾骧四卫的人事考核权,这不得不引起文官的警惕:正德都得不到的,嘉靖居然想要!
李钺的儿子是正德十二年进士,考中后与张岳同在行人司等待分配工作,因劝谏武宗南巡,跟张岳等人一起被廷杖,结果李钺的儿子命不好,被杖毙了。
皇帝没有兵权都这样胡作非为,要是有了兵权,岂不是像太祖太宗一样,动不动就杀光一条线上的大臣!
杨植身份特殊,三鼎甲出身的士人精英,言语无不中圣意而且能打仗,未来前途不会次于现任总督军务少傅兼太子太傅的杨一清阁老。
但是杨植有个干伯父武定侯郭勋,李钺这是要杨植选择立场:是跟士大夫走,还是跟嘉靖走?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杨植毫不犹豫回道:“思厥朝士先辈,暴霜露斩荆棘,坑死多少人,以有军权尺寸之地!
若我等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弃腾骧四卫人事权,明日弃十二团营指挥权,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天子又至矣!
皇上只须太监净军、锦衣卫守护紫禁城就可以了!士人自幼读四书五经长大,个个无不忠君爱国,难道还会做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不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