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甘宁大捷及吐鲁番大捷两项功劳,杨一清在三边呆了半年功成圆满,立夏后被朝廷召回。
“嘉峪关外回贼能消停几年,但是复套依然遥遥无期呀!鞑虏从河套往返青海,穿越甘肃往来无碍,始终是一个隐患。”
杨一清陈九畴杨植姚涞四人立马靖虏卫,回头最后看一眼甘肃镇。
陈九畴这两年巡抚甘肃累垮了身体,甘宁大捷后上疏乞求回山东老家曹州调理,嘉靖痛快批复了,所以陈九畴也跟着东返。
杨植安慰道:“仗要一个一个地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时间在我们这边,全世界没有人配跟我们打持久战,只要我们不急,没有敌人能拿大明怎么样。”
众人穿过延绥镇横渡黄河来到大同,视察了大同的军政建设后赶往北京。
当今朝廷的大事是给武宗实录的编撰人员论功行赏,除了监修官、总裁官、催纂官、誊录官这些领导外,诸多苦力翰林都升了一级,杨植回到翰林院时,翰林院里喜气洋洋。
编书的任务轮不到徐阶,他请假回松江去了。除了文徵明因两次编书之功升为侍讲,还有很多人搭上了编书的便车。
礼部尚书席书的弟弟席春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踏入仕途不到八年,今年被嘉靖紧急召进翰林院授为从七品检讨,加入编撰武宗实录的最后一班车,一个字没写就因功升两级为从六品修撰。
席春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和文徵明一样同属于出身不正的翰林,平时从不到柯亭跟其他人扯淡。
杨植一进翰林院先与席春见了礼,两人互称对方为前辈,于是情投意合一见如故,次日休沐,改日不如撞日,杨植当即约了席书、席春兄弟晚上去六必居吃饭。
按对等原则,杨植做东,罗钦顺为主陪,四人各论各的,自然聊起来翰林的升迁。
今年是翰林院前所未有的编书大年。共有《武宗实录》、《献皇帝实录》两部大书编成,董玘、翟銮等资深翰林今年跳了一级。
杨植虽然被翰林们称为火箭学士,但席书因编书先升太子太保再升三级为少保;席春上半年从检讨升为修撰,下半年还能升为侍讲,兄弟俩的晋升速度比起杨植快了不止一星半点,那些九年考满合格才能升一级的新晋翰林更是望尘莫及。相形之下,罗钦顺杨植师徒俩只有眼红的份。
杨植问道:“在下离京半年,敢问席少保,朝堂有什么阶级斗争,哦不,是权力斗争的新动向?”
朝堂的风口还是议礼。光禄寺的一名寺丞何渊大概也想乘着议礼风口一步登天,前段时间上疏建议让兴献皇帝入太庙,嘉靖大喜。但是这个建议没有人同意:毕竟兴献皇帝只是一个封号,本人生前一直是孝宗、武宗的臣子,怎么死后就有资格跟孝宗、武宗平起平坐了?
这份奏疏太逆天,张璁、席书等议礼派根本不敢赞同,嘉靖派黄锦张佐等太监在晚上偷偷去张、席等人的家里,劝他们附和这份奏疏,被所有议礼派拒绝。席书还用银章密奏上疏说不能这么做。
嘉靖有点生气,批评席书说官当大了,胆子小了。不过席书凭着与嘉靖父子两代人的交情,依然是嘉靖第一信任的大臣。
嘉靖没有办法,只能同意另外建一个祢室供奉兴献皇帝。但是很多问题又来了:只有太祖高皇帝的父亲德祖才有单独一个祭室,兴献皇帝的祢室放在哪里?是跟奉先殿并列吗?祢室是不是跟太庙里的奉先殿同一个院子、同一个门进出?祭祀兴献皇帝是单独祭祀,还是祭了奉先殿里的列祖列宗后,顺便去祭兴献皇帝等等,嘉靖头疼不已,下令礼部会议,拿出一个解决办法。
席书叹道:“在下本经不是礼经,不知道如何是好!树人老弟,你给个建议?”
杨植紧锁双眉作深思熟虑状,半晌后说道:“席少保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圣上都会同意的!”
席书惊讶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怎么能草率行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要上史书的,要对后人负责的!”
杨植轻笑一声道:“圣上为兴献皇帝另建祢室只是权宜之计,日后肯定会让兴献皇帝入奉先殿与列祖列宗同祀,你不要为这事焦虑!”
其余三人瞪大眼睛,一时说不话来。席书叹息道:“树人老弟,你已经有宰辅之才了!愚兄难以望弟项背!”
杨植亦叹口气道:“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小弟年纪轻资历浅,不入今圣法眼!”
席书瞅瞅罗钦顺道:“整庵兄!方献夫说食得咸鱼抵得渴,现在不流行冰清玉洁了,得抓住机会!你有这个弟子,还怕在内阁压不住群臣?”
罗钦顺心乱如麻,酒宴之后回程路上对杨植道:“看来宰辅也不好当,如果我入了阁,恐怕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你想得太远了,先当上大学士再说吧!
杨植鼓励道:“杀鸡焉用宰牛刀,有事弟子服其劳!只要老师入阁,什么政务、人事包在我身上,我来替你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