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相对冷静,他更关注的是第三条:“王爷,钱财与名号皆是身外之物,眼下保住身家性命、乃至部分权柄才是关键。
这第三条,看似是针对多尔衮,实则……或许是我等的转机。”
“转机?”
济哈朗疑惑地看向他。
“正是!”
范文程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多尔衮北遁,必是前往赫图阿拉老寨,企图凭借地利负隅顽抗。魏渊欲除之后快,但又不想在陌生险峻之地与残敌纠缠,损耗兵力。故而,借我等之手追剿,乃上策。”
他凑近低声道:
“王爷,我们不妨主动向魏渊立下军令状,承诺亲率麾下精锐,为前驱向导,全力追剿多尔衮!此举一则可显我等效忠‘新朝’之诚意,二则,我军熟悉地理,由我们主导追击,若能擒杀多尔衮,便是大功一件!届时,在明廷面前,我等便不再是单纯的降臣,而是‘戴罪立功’、‘助定边患’的功臣!这‘女真汗王’的位置,才能坐得稳,将来在明廷体制内,也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保障。”
济尔哈朗闻言,浑浊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范文程的话,将他从单纯的屈辱感中拉了出来,看到了危机中潜藏的政治机会。
是啊,如果能亲手抓住多尔衮这个“战犯”,那在未来的权力格局中,分量就大不相同了。
“范先生所言极是!就这么办!”
济哈朗下定了决心。
于是,使者再次往返奔波,盛京方面的“诚意”显得越发“十足”。
而在这谈判的几日里,盛京城外的明军阵营越发壮观。
巴图汗的北线骑兵如乌云般席卷而至,彻底锁死了盛京以北的所有通道;李定国的南线大军也旌旗招展,兵甲鲜明地开抵城南,完成了最后的合围。
数十万明军兵临城下,那无形的压力,让盛京城内的每一寸空气都充满了窒息感。
在绝对武力的威慑和精明的政治算计共同作用下,最终的议和条件终于达成。核心条款有三:
政治归属:清国立即撤销“大清”国号,彻底去帝号。仿照漠南蒙古诸部例,设立“女真汗王”一职,管理归附女真部众,但需接受大明朝廷册封,并允许大明官吏系统进驻辽东全境,实施直接管理。
战争赔偿:清国赔偿大明军费及战争损失共计白银一千万两,分期支付。
共同行动与最终册封:自明军进驻盛京之日起,由济尔哈朗亲率其麾下尚存战斗力的八旗军队,作为前导和主力,配合明军,全力追剿北遁的多尔衮集团。以擒获或击毙首要战犯多尔衮,作为正式册封济尔哈朗为“女真汗王”的先决条件。
这份协议,标志着盛京的和平移交,也为辽东的最终平定设定了路线图。
对于魏渊而言,不战而下重城,并驱虎吞狼,利用降军清剿残敌,是代价最小的选择。
对于济尔哈朗和范文程而言,尽管屈辱,但总算保住了部分身家性命和未来在新时代格局中争取利益的可能。
盛京的城门,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即将开启。
八月初三,盛京。
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种近乎凝固的寂静里,仿佛连风都屏住了呼吸。
魏渊立于驷马战车之上,玄色大氅在微凉的晨风中轻轻拂动。
他凝视着眼前这座在晨曦中逐渐显露出轮廓的雄城,心中百感交集。
“三次了……”
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心底响起,带着无尽的沧桑。第一次出征辽东时,他还是个满腔热血的青年,目睹的是松山会战时的烽烟四起、山河破碎;第二次,那是崇祯皇帝的托付,是千里回援京师的无奈,如同刻在骨子里的伤痕。而今天,这第三次,他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到了这座象征着满洲政权心脏的城池门前。
故土,历经劫难,今日终得收复!
辰时正刻,朝阳喷薄而出,万道金辉瞬间洒满辽东大地,将盛京的城楼、屋瓦染上一片神圣的金色。也就在这时——
“轰!轰!轰!”
三声号炮震天动地,如同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沉重的城门在绞盘沉闷的吱呀声中,缓缓向内开启,仿佛开启了历史新的一页。
城门内外,景象对比鲜明,宛若两个世界。
城外,是如山如岳的明军战阵,赤色的旗帜如同燃烧的海洋,锋利的刀枪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寒光,士兵们肃穆而立,眼神中燃烧着胜利的骄傲。
而城内,长街两侧,黑压压地跪伏着一片故清的官员、宗室和部分胆战心惊的百姓。
他们衣着各异,但无一例外地深深低着头,不敢仰视,空气中弥漫着恐惧、屈辱和一丝解脱的复杂情绪。
魏渊没有选择纵马入城,而是乘坐在御赐的驷马战车上,以这种更显威仪、更具文治象征的方式缓缓前行。
莫笑尘、李定国、巴图汗等一众将领簇拥在战车两侧,身后是清一色黑袍黑甲、目光锐利的金鹰卫队,无声地宣示着无可置疑的权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封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封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