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庆历二年春,这不是《岳阳楼记》吗,后世人连这个都能搞混?”
乾隆简直要笑死。
那是什么《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虽然都是赞颂一处景点的,但人家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写的好吗。
就连时代也不同。
一个是大唐,一个是大宋。
也不知道后世人怎么能把这个都搞混?
范仲淹本人也很懵逼。
“这不是我曾经写过的《岳阳楼记》吗,和《滕王阁序》有什么关系?”
要不是亲耳听着天幕说出来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但是王勃26岁写出来的,就感觉到世界的参差。
咱努力的终点只是天才的起点,他却白白蹭了一顿饭,带火了一座。
全篇773个字,句句都是王炸。】
“句句王炸,这个评比倒也没有什么错。”
“王大家的确是个才气逼人的人,只可惜运气差那点儿……”
对于王勃此人的逝去李白是惋惜的。
那真是一篇《滕王阁序》耗尽了他此生的运气。
……
“咳咳,谦虚,谦虚。”
王勃本人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了,也还好如今荒郊野岭的周围没什么人。
要不然他还真有些无地自容。
【一篇《滕王阁序》里面出了20多个典故,40多个成语。
萍水相逢,人杰地灵,老当益壮,物华天宝,这些都是这儿来的。】
【咱一起走进1300年前南昌的那个宴会现场,在此《滕王阁序》横空出世。
公元675年,一个小伙子路过江西南昌。
那是26岁的王勃刚刚出狱去探望他的父亲,路过此地,刚好赶上了大官阎都督重修岳阳楼,刚好赶上他办了顿酒席。
就全场消费阎都督买单。
但是你们都给我提一个序。
其实本意啊人家是想捧自个儿的女婿出道,在座的所有嘉宾几乎都是点到为止或者就是推辞。
但是王勃不管那一套啊,他可是享誉全国的才子。
当年6岁作诗,9岁成文,16岁名震大唐。
别人搁那儿出对三呢,王勃上来就是王炸。】
“大唐,又是这个大唐,这个大唐的人还真是才气绝佳呀!”
杨坚羡慕嫉妒恨。
评评理,他们相隔的时间应该也不久吧,怎么自己的隋朝就没有这样才气出众流传后世的人呢?
偏偏大唐就出了一个两个。
前面的李白是一个,如今又有了这个王勃,还有那个什么杜甫白居易之类的。
想想都觉得自己的隋朝有些可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王勃落笔瞬间,整场鸦雀无声。】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识,在座诸位都青史留名了。
因为他们见证了一个旷世奇文的诞生——《滕王阁序》。
所有人都认为大唐的文坛将迎来一座高峰。
谁知命运弄人。
第二年,王勃在寻找父亲的途中落水离世。】
“唉,这也太可惜了吧!”
三国时期的曹植也为一代才人的落败感到惋惜。
【有人说《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一生的气运。
如果王勃能活到八九十岁,那语文书不是起码要厚出来一倍。
可历史就是这样充满遗憾啊,自古天才多薄命,王勃,李贺,霍去病……】
听后世人如此的惋惜弄得王勃如今都不敢靠近水边了。
总感觉一看到水就想到了自己的结局一样。
“不行,大丈夫岂能知难而退。”
“大不了到时候注意注意就是了,总不能看到谁就退避三舍吧。”
运气到了那里该死的还是要死的,就算不是落水被淹死也会因为其他的。
有困难就要迎难而上而不是退缩。
【我儿子不光给我省了滕王阁几十块的门票钱 还请我在南昌大饭店吃了一顿196块的霸王餐】
【 把你儿子借我一下背完了就还[尬笑]】
【 我还是去黄鹤楼吧,毕竟容易背点】
“这怎么又来一个黄鹤楼,莫非后世人已经宣传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朱元璋纳闷儿。
一个滕王阁,一个黄鹤楼,是不是得再来一个岳阳楼?
后世人真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景点吸引别人来旅游做到了极致了。
背诵文章免门票,倒也是一个好办法。
既让人学进去了知识又宣传的名声。
不过朱元璋清楚的知道这种事情在他们这种时代也只能想想,想要实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毕竟这些地方自古以来也没有像后世那样去观看还要收费的。
最主要的是去这些地方的人大多都是慕名而去,或者是那些风流才子,平常百姓家谁去啊。
他们连一日三餐都吃不饱,怎么可能会还有闲心去看风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直播,给古人看中华上下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直播,给古人看中华上下五千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