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种完全相悖的主张当中,谢道清也很纠结,她既不想让赵宋王朝毁于自己手中,却又担心死战到底会为赵氏皇族招来灭顶之灾,所以她在和与战、家与国之间一直无法做出最后的抉择。
其实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谢道清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早在三国赤壁之战开始前,鲁肃就曾劝说过有同样担忧的孙权:“臣子主张投降,是因为如果投降他们没有性命之忧,甚至还可以继续当官,但君王如果投降了,会是什么下场呢?”
但很可惜的是,谢道清并不是孙权,陈宜中也不是鲁肃。
看着她如此纠结,陈宜中又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带着满朝文武集体上疏,请求迁都来避敌锋芒,但谢道清却立即否定了这个提议,理由是都城乃国之根本,不可随意迁徙,于是陈宜中便痛哭着再次请求,一边哭还一边讲述着迁都的好处。
看着跪在下面痛哭流涕的陈宜中,谢道清的内心也动摇了,于是便问道:“爱卿认为何时迁都合适呢?”
听完这话,陈宜中也不哭了,赶紧开口答道:“越快越好。”
既然如此,谢道清也不再坚持,当场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在散朝之后立即命人将皇宫内的金银细软立即装车,后宫诸妃也各自准备车马;除此之外,她还派人给即将随行的朝中大臣送去了路费银两,而后便静静地在宫中等候陈宜中前来与其会合,一同出发。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直到夕阳西下,谢道清也没等到陈宜中的身影,自觉上当受骗的谢道清无比愤怒,将配戴的发簪和玉石耳环都摘了下来丢在地上,怒吼道:“本宫起初就不想迁都,是这些大臣们屡次请求我才同意的,现在我准备好了,他们却不来,这不是欺骗我么?”
而后,她便下令关闭皇宫,不允许任何人进出,陈宜中此时还不知道谢道清的所作所为,待他终于收拾好了东西,准备进宫面圣的时候,却发现进不去了。
待第二天天明后,群臣终于再次面见谢道清,却被愤怒的她狠狠讽刺了一顿,于是无人敢再提迁都之事。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随时都有可能发起攻城,临安城内顿时人心惶惶。
在这种情况之下,奇葩的一幕发生了,以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章鉴等重臣为首的南宋官员,竟然纷纷弃官出逃。
待第二日上朝之时,谢道清看着堂下稀稀落落的几名大臣彻底慌了,于是便匆匆忙忙地同意了议和的请求。
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议和是要派出使团的,而元军的统帅是他们的中书右丞相伯颜,按照规矩,使团的正使起码也得是丞相级别的朝中大员,但现今的宋廷,除了陈宜中外,所有的丞相都跑了,而陈宜中被谢道清视为辅国之肱骨,自然不可能派他出使。
于是谢道清便将‘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枢密院的二把手,从二品)吴坚临时提拔为左丞相,贾余庆(与吴坚同一职位)为右丞相,陆秀夫为礼部侍郎一同前往元军大营谈判,其实谢道清本想将文天祥也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但文天祥本就不愿和谈,于是推辞不就,但却因圣命难违,于是便只好以端文殿学士的身份随行。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十八,宋军使团抵达位于皋亭山的元军大营,见到了元军主帅伯颜,并递交了议和书。
可灭亡南宋这种千古留名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只要伯颜精神没错乱,肯定不能同意宋廷的请求,于是便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宋廷的请求,言语之中对于使团也没有多少的尊重。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文天祥自然不甘示弱,本身他就对于和谈一事甚为不满,再加上身为一国使团,他也不愿意落了宋廷的脸面,于是便与伯颜展开了激烈争吵。
平心而论,如果是领军作战,哪怕十个文天祥绑在一起,也不是伯颜的对手,但若是论起语言辩论,二十个伯颜一起上也吵不过文天祥啊,要知道,文天祥可是南宋的末代状元!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状元的含义,因为受主观印象影响,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古时的情况,认为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低,读书人少,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状元最多也就相当于当今的高考状元。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始,到清光绪帝废除,一共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一共产生了十万名左右的进士,而仅宋一朝,就有六万多进士。
之所以产生这么多进士,其实和宋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唐末五代时期所有朝廷基本都是重武轻文,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是武将被黄袍加身,所以在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他所制定的基本国策便是“重文轻武”,这一政策也被无数后世人所诟病,认为是直接导致宋朝羸弱的主要原因,但如果详细了解过唐末五代时期历史后,或许大家会有所改观,我们这里不多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