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西之战(19岁,骠骑将军)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立率领万骑出征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匈奴重要牧场与交通要道),分春夏两季作战:
- 春季:率军从陇西出发,六天转战千里,击破五个匈奴部落,重创匈奴休屠王、浑邪王部,缴获匈奴祭天的“金人”(象征匈奴王权的圣物)。
- 夏季:率军从北地出发,绕至匈奴后方,渡过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突袭祁连山,俘虏匈奴王、王母、王子等120多人,斩杀3万余人。
此战彻底控制河西走廊,打通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匈奴被迫退至漠北,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战后,匈奴浑邪王率4万部众归降汉朝,霍去病奉命率军受降,当场斩杀哗变者,稳定局势,为汉朝增添大量人口与战力。
3. 漠北决战(21岁,与卫青分兵伐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派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远征漠北(匈奴单于王庭所在地)。霍去病率部出代郡,北进两千多里,遭遇匈奴左贤王部(匈奴三大主力之一),以优势骑兵展开决战,斩杀匈奴兵7万余人,俘虏左贤王以下贵族83人。战后,霍去病率军抵达匈奴圣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举行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举行祭地禅礼,史称“封狼居胥”——此役后,匈奴单于远逃漠北,“漠南无王庭”,汉朝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规模战事。
三、军事特点:不拘古法,以“快、狠、准”破敌
- 战术革新:摒弃汉朝传统的“车骑混合”作战模式,纯用轻骑兵,以“快速奔袭、远程迂回、就地取食”为核心,不依赖后方补给,打匈奴措手不及(匈奴称其“飞将军”式战术)。
- 用人风格:偏爱提拔匈奴降将与年轻士兵,熟悉匈奴地形与习性,部队机动性极强;赏罚分明,缴获的财物尽数分给士兵,因此部下愿为其死战。
- 战略意义:通过夺取河西、漠北决战,彻底瓦解匈奴的经济与军事根基,为汉朝开拓西域、巩固边疆奠定基础。
四、人生尾声:英年早逝,留名青史
- 壮年离世:公元前117年,漠北决战后两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虚岁25)。关于其死因,史书记载为“病卒”,后世推测可能与长期远征漠北、水土不服(如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或旧伤复发有关。
- 帝王哀荣: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极为悲痛,下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汉武帝陵寝)列队送行,将其陵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以纪念他平定河西、大破匈奴的功绩,赐谥号“景桓侯”(“景”为“布义行刚”,“桓”为“辟土服远”)。
- 传世名言:汉武帝曾为霍去病修建豪华府邸,他拒绝时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成为后世爱国将领的精神象征。
五、历史评价:少年将军的传奇与争议
- 正面定位:作为对抗匈奴的民族英雄,其“封狼居胥”成为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被视为“少年得志、战功不朽”的典范,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其立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争议点:因出身外戚(卫子夫、卫青亲属),早年受汉武帝特殊提拔,部分后世史家认为其“起点过高”;同时,其战术虽高效,但对士兵损耗较大(长途奔袭常导致士兵疲劳、减员),与舅舅卫青“稳扎稳打、体恤士兵”的风格形成对比。
六、历史影响:超越军事的时代意义
- 军事层面:他的骑兵战术革新,成为汉朝对抗匈奴的核心战法,彻底改变了汉初以来对匈奴“被动防御”的局面,奠定了汉朝“尚武拓土”的军事基调。
- 国家层面:收复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主力,不仅保障了汉朝北部边疆的安全,更打通了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汉朝成为东亚霸主奠定了基础。
- 精神层面:“封狼居胥”成为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成为后世仁人志士“为国忘私”的精神象征。】
评论区
「Saiwen7: 史上最强骑兵,霍去病的骠骑营![赞]史上最强战神,霍去病![赞]史上最无敌的侯爷,霍去病![赞]史上封狼居胥,霍去病[赞]」
「好运连连……: 当时匈奴人的战斗力是世界上最强的。无奈他们遇到我们的霍去病将军!」
「迪丽热七: 霍去病绝对是历史第一,无人不服,封狼居胥,饮马翰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多么豪壮的语言,男子汉就应该这样为国建功立业,建议国家号召年轻人像霍去病学习」
「石门老吕 ╲: 人家18岁一战封侯,我朋友38岁了还躺在床上刷美女点赞收藏,真是失败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