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敢下‘罪己诏’(虽非正式,但对征伐高句丽反思),朕到死都没认过错,这点他比朕有勇气。但他杀兄弟、逼老爹,朕可没干过——朕对马皇后的儿子(太子朱标)百般呵护,对其他儿子也没下狠手,论‘家庭伦理’,朕比他强。”
明成祖朱棣:“朕靠‘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里夺皇位,李世民靠‘玄武门之变’从兄弟手里夺皇位,咱俩都是‘靠武力上位’,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不过他是‘先发制人’(主动设伏),朕是‘被逼无奈’(建文帝先削藩),论‘师出有名’,朕比他占理。
他北击突厥、擒颉利可汗,朕五征蒙古、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都是为了‘扫平边患’,让北方少数民族不敢南下。他设安西都护府管西域,朕派郑和下西洋扬国威,论‘对外格局’,朕不输他。但他打突厥靠‘分化瓦解’(挑动部落矛盾),朕打蒙古靠‘猛冲猛打’,结果他没耗多少国力,朕却把国库打空了,这点他比朕‘精明’。
他重用前太子旧部(魏征),朕也重用建文帝旧臣(解缙),都是知道‘人才不分阵营’,只要有用就敢用。但他没像朕那样‘杀功臣’——朕杀了解缙、景清,就是怕他们怀念旧主;他对魏征始终信任,哪怕魏征死后怀疑其私藏谏稿,也只是推倒墓碑,后来又恢复了,论‘容人之量’,朕不如他。
他立懦弱的李治为太子,结果武则天篡权;朕立朱高炽(明仁宗)为太子,虽说明知他胖,却知道他仁厚,能守好江山,还安排朱瞻基(明宣宗)当太孙,父子相继,开创‘仁宣之治’,论‘立储眼光’,朕比他强。”
玄烨(康熙)会立足自身帝王视角,既肯定李世民的治国功绩,也会以成熟帝王的审视眼光,点出其行为的争议性,同时暗含对自身治世理念的对照,语气沉稳而兼具考量:“太宗皇帝(李世民)少年起兵定天下,扫平群雄如摧枯拉朽,这份勇武谋略,当属帝王中佼佼者。登基后开创贞观之治,任贤纳谏、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养生息,使大唐声威远播,此等治国实绩,后世帝王皆当借鉴。
然‘玄武门之变’,毕竟是兄弟相残、威逼父上,虽为夺权之需,却破了纲常伦理,为后世储位之争埋下隐患——我朝立储之难,亦见此中教训之深。不过,他登基后能以‘明君’自勉,用治世之功弥补前事之瑕,也算守住了帝王的根本责任。
若论经营天下,他拓土开疆、怀柔四夷,与朕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皆是为了稳固疆域、安定社稷,此心相通。但治世更需长治久安,贞观之治的短暂鼎盛,亦提醒后世:帝王之贤,不仅在自身能力,更在为王朝立下可延续的规矩,让江山不在一君一臣的更迭中动荡,这才是最难之处啊。”
清高宗弘历:“朕在位六十年,平准噶尔、定回部、收台湾,把清朝疆域扩到最大;李世民北击突厥、开西域、被尊‘天可汗’,咱俩都是‘十全武功’的帝王,懂‘帝王之威,必靠拓土立’的道理。但他打突厥靠‘李靖、李积’,朕打准噶尔靠‘兆惠、福康安’,论‘麾下猛将’,咱俩不相上下;论‘疆域面积’,朕的清朝(1316万平方公里)比他的唐朝(鼎盛时1237万平方公里)还大,这点朕略胜一筹。
他开创‘贞观之治’,朕缔造‘康乾盛世’,都是‘治世巅峰’。他靠‘轻徭薄赋’‘纳谏’让百姓富足;朕靠‘减免钱粮’(五次全免全国赋税)、‘兴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还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既抓‘民生’,又抓‘文化’,比他‘只重治世、轻忽文化’更全面。不过他‘纳谏’是真听劝,魏征说他‘奢侈’,他就停建宫殿;朕虽也‘纳谏’,但大臣敢像魏征那样‘当众驳逆’,朕早把他贬到边疆了,论‘容人之量’,他比朕强,但论‘帝王权威’,朕比他更足。
他完善‘三省六部制’,朕设‘军机处’,都是为了强化集权。他让中书省、门下省互相制衡,权力还能分出去一些;朕让军机处‘跪受笔录’,所有权力都攥在手里,连和珅这样的宠臣,朕说杀就杀,没给任何人分权的机会,论‘集权彻底性’,朕比他更胜一筹。
他晚年‘修宫殿、打高句丽’,耗空国力;朕晚年‘六下江南’‘重用和珅’,也让吏治腐败。但他能‘反思’(虽未下正式罪己诏,却停罢征伐),朕却到死都没认过错——这点他比朕有‘清醒’,但朕留下的‘国库充盈、疆域稳固’的江山,比他晚年的‘动荡局面’强,算是‘瑕不掩瑜’。
他立懦弱的李治为太子,导致武则天篡权;朕立颙琰(嘉庆帝)为太子,虽不算顶尖明君,却能稳住朝局,还杀了和珅,清除了腐败,论‘立储眼光’,朕比他靠谱。说到底,李世民是‘治世的开创者’,为后世定下‘明君’的标准;朕是‘治世的集大成者’,把帝王的‘权、威、功’推到极致,咱俩都是‘千古一帝’,只是他‘开先河’,朕‘登巅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