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场夺权:李建成、李元吉入朝时察觉异常,欲转身返回,李世民率人冲出,先射杀李建成,李元吉逃跑时被尉迟敬德追杀致死。随后尉迟敬德手持二人首级,入宫“护驾”(实则逼宫),李渊见大势已去,被迫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授权其处理朝政。
- 后续稳定:李世民登基后,未清算太子党羽,反而重用李建成麾下的魏征(任谏议大夫)、王珪等,以“既往不咎”安抚人心,仅处死直接参与谋杀的少数人,迅速稳定朝局。
四、贞观之治:古代治世的“标杆模式”
626年9月,李世民正式登基,改元“贞观”,以“民为邦本”“居安思危”为核心,推行一系列政策,开创持续23年的“贞观之治”。
1. 政治:构建“高效且制衡”的治理体系
- 任人唯贤,打破门第:摒弃“任人唯亲”,重用各类人才——出身寒微的马周(因谏言被破格提拔)、隋朝旧臣萧瑀(直言敢谏)、敌方降将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形成“房谋杜断”(房玄龄善谋划,杜如晦善决断)的核心团队。
- 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有权驳回)、尚书省(执行诏令)的职权,相互制衡,避免权臣专权;同时优化科举制,增加“进士科”比重,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仕,打破贵族对官场的垄断。
- 推崇“纳谏文化”:鼓励大臣直言进谏,甚至允许“当面反驳皇帝”。魏征一生进谏200余次,曾因反对李世民封禅(劳民伤财),当面列举十条理由,李世民不仅不怒,反而称其为“人镜”;为方便纳谏,还设立“谏议大夫”“补阙”等官职,专门负责进言。
2. 经济:“轻徭薄赋”与民生复苏
- 吸取隋朝“过度劳民而亡”的教训,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保障农民基本生产资料)和租庸调制(以实物税为主,允许以劳役抵税,减轻农民负担)。
- 鼓励垦荒与水利:下令“凡垦荒者,免租税数年”,并修缮关中郑白渠、江南芍陂等灌溉工程,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至贞观后期,全国人口从唐初的200万户增至380万户,粮食储备充足,“行旅不赍粮,取给于路”(路人无需自带粮食,可从沿途官府获取)。
- 抑制豪强与节俭:下令打击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同时以身作则,拒绝大修宫殿(曾停建洛阳宫),缩减皇室开支,禁止宗室铺张浪费。
3. 法治与民生:“宽仁慎刑”的社会治理
- 修订《唐律疏议》:废除隋朝的“枭首”“车裂”等酷法,强调“德主刑辅”,规定“死刑三复奏”(地方判处死刑需报中央,皇帝三次核准方可执行),减少冤狱。史载贞观四年(630年),全国仅判处29人死刑,社会治安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
- 保障民生权益:释放宫中奴婢为平民,允许流亡百姓返乡并恢复户籍,设立“义仓”(官府粮仓),在灾年开仓放粮,避免百姓因饥荒流离失所。
五、对外格局:“天可汗”的开放与威慑
李世民打破“华夷之辨”的传统偏见,以“军事威慑+文化包容”构建唐朝的东亚霸权。
1. 军事征伐:消除边患,开拓疆域
- 击败东突厥(630年):东突厥是唐朝最大边患,曾多次南下劫掠。李世民派李靖、李积率10万大军分路出击,在定襄之战中击溃突厥主力,俘虏颉利可汗,彻底解除北方威胁,“突厥之患”自此平息。
- 征服西域(640-648年):派侯君集率军攻克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设立安西都护府,后又征服龟兹、焉耆等国,将西域纳入唐朝版图,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
- 征伐高句丽(645-648年):因高句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唐朝属国),李世民亲率大军出征,攻克辽东多座城池,但因高句丽坚守安市城,加之冬季严寒,被迫撤军;虽未彻底征服高句丽,却重创其国力,为后来唐高宗灭高句丽奠定基础。
2. 民族政策:“包容融合”的“天可汗”体系
- 摒弃“征服即奴役”的传统,对少数民族采取“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允许突厥贵族在长安任职(如颉利可汗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将突厥部众安置在河套地区,保留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
- 推动民族联姻:641年,派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中原的纺织、历法、医药等技术,促进汉藏融合;同时接纳回纥、契丹等部族归附,与其首领“约为兄弟”。
- 被尊为“天可汗”:630年,东突厥灭亡后,周边回纥、靺鞨等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共同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确立唐朝在东亚的宗主国地位,形成“万国来朝”的格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