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建立元朝时,面临“统一中国”的最后障碍(南宋),以及蒙古内部“阿里不哥争位”的叛乱,他对“连横”的定义完全不同:对蒙古部落,“连横”是“纳降”(不服就打,服了就封官);对南宋,“连横”是“招降将领”(如招降刘整,获取南宋水师机密),本质是“以武力为前提的强制联合”,而非平等盟约。
他对大将伯颜说:“战国时秦国连横,还要给六国好处;今朕的连横,不用给南宋好处——刘整来降,朕给他人马,让他打南宋;江南的地主来降,朕保他家产,让他帮朕收税。不服的,就像当年的齐国、楚国一样,直接灭了。合纵连横的核心是‘实力’,朕的实力够强,‘连横’就是‘纳降’。”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面临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他的策略是“先扫内、再拒外”——对内部割据势力(如陈友谅、张士诚),坚决不用“连横”(绝不与割据势力妥协);对周边小国(如朝鲜、安南),则以“宗主国”身份提供保护,让其无需“合纵”就能抵御北元,本质是“以自身实力替代合纵联盟”。
他对徐达、常遇春说:“战国时秦国靠连横吞六国,是因为六国弱;今朕灭陈友谅、张士诚,靠的是将士用命、百姓归心,不是靠‘拉拢’;
北元想联高丽抗朕,朕只需告诉高丽:跟着朕,保你平安;跟着北元,朕连你一起打——这比‘合纵’管用十倍。”
朱棣(永乐帝)时期,明朝国力强盛,既需应对北方蒙古残余,又想扩大国际影响力,因此他的“合纵”不是“抗强”,而是“建网”:派郑和下西洋,联东南亚诸国(如满剌加、苏门答腊),让他们成为明朝的“朝贡国”;同时联朝鲜,共同抵御蒙古,形成“以明朝为中心的合纵网络”——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掌控”。
他可能会对郑和说:“昔年苏秦合纵,是为了抗秦;今你下西洋,带金帛、赐封号,不是求诸国帮朕,是让他们知道:跟着大明,有赏赐、有保护;敢跟蒙古勾结,大明就会联合诸国收拾他。朕的合纵,是一张网,把周边诸国都网在大明的羽翼下——这才是天朝上国的样子。”
乾隆时期
清朝处于“康乾盛世”的顶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停留在“天朝上国”的框架下——他眼中的“合纵连横”,是欧洲诸国(如英、法、俄)或周边小国(如缅甸、越南)的“互斗小术”,既威胁不到清朝,也不配让清朝参与。
他在批阅边疆奏折时对和珅说:“英吉利求与朕通商,又在印度与法兰西争斗;缅甸、越南打了几年,也想求朕调停。
这些蛮夷,就像战国时的小国,搞些合纵连横的小把戏。
朕只需守好大清的疆土,让他们自斗去——天朝上国,岂需靠这些伎俩立足?”
天幕继续播放
【10. 清君侧
- 背景:在中国古代,当地方势力企图反叛中央政权时,往往需要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以争取人心和舆论支持。“清君侧”这一旗号,便成为他们常用的手段。
- 阳谋设计:反叛者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宣称皇帝身边有奸臣蒙蔽圣听,他们起兵是为了帮助皇帝清除奸臣,实则是为自己的叛乱行为披上一层正义的外衣,以此来师出有名。
- 无解性:对于朝廷而言,若承认有奸臣存在并加以处置,可能会自断臂膀,且反叛者未必会因此退兵;若不承认,反叛者便以此为借口继续进攻,占据道德制高点,朝廷陷入两难,只能依靠实力来应对叛乱。
- 结果:历史上多次出现以“清君侧”为口号的叛乱事件,如西汉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七国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给西汉带来了巨大创伤;“安史之乱”则使唐朝由盛转衰。】
评论区
「狗: 是因为要脸,师出有名,不要脸的你知道叫啥不,叫司马懿[看]」
「一号舔狗。: 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
「向朝阳: 这些都是借口,赵匡胤说,龙袍一批,军队一回,天下就是我的了」
「//、岁月如歌: 檄文如箭,这一箭发出去,引得多少壮士夜枕青山[泣不成声]」
「巴菲特的师父: 这事不是历史上有人干过吗?啥事不顶反而助长了敌人嚣张气焰,不信你问晁错[呲牙]问这种问题的人就幼稚,人家是奔着你身边奸臣来的吗?人家要的是帝位。」
秦始皇是中国首位集权皇帝,深知“分封易生叛乱”,刚废除分封制、设郡县,绝不允许“清君侧”这类动摇皇权的旗号存在。他看完介绍后,会直接将其定性为“谋逆工具”,以铁腕震慑潜在威胁。
他对李斯说:“六国刚灭,就有儒生提‘分封’,若再有人借‘清君侧’鼓噪,必是想复六国、反大秦!这旗号哪是清奸臣?是想借‘除朕之臣’,逼朕放权!今后敢言‘清君侧’者,无论真假,一律族诛——朕的江山,容不得半点叛乱借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