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回来后,张英英的心像被一块浸透冰水的石头压着,沉甸甸又冷飕飕。
她机械地生火、淘米、切菜,空间里取出的新鲜蔬菜在她手中也仿佛失了颜色。
锅铲的碰撞声,院里孩子们嬉戏的玩闹声,都隔着一层无形的膜,变得模糊不清。
临县杀人案的消息像淬毒的楔子钉入她的脑海。
时间、地点、凶残手法、嫌疑特征每一点都与宋国俊的失踪、归来断臂、以及性情骤变严丝合缝。
这已不再是猜测,而是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高概率的可怕真相。
她翻炒着锅里的菜,思绪却在急速飞转。
等毒发吗?
她确实加大了蚀髓散的剂量,宋国俊近日状态她也看在眼里,她回来时甚至看到了刘氏带着他们兄妹去了医院,想来药是起效了。
但慢性毒药见效慢,变数太多。
他还能撑多久?三天?五天?还是更久?在这期间,谁能保证这个可能手上沾着人血的亡命徒,不会因身体急剧恶化或外界刺激而彻底癫狂,做出拖所有人下地狱的极端之举?她不敢用孩子们的安全去赌这个概率。
更何况,若他真是杀人同伙,让他悄无声息病死在村里,那桩血案真相可能永埋地下,也太便宜了他。
要不她还走老路子匿名举报?
这是目前最快能引入外部力量、将这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从河湾村、从她家身边引开的最有效方法。
她没有直接证据,但这不重要,匿名举报的核心在于提供关键线索,而非充当证人。
只要线索足够指向明确,自然会引发专业调查。
锅里的菜传来焦糊味,张英英猛地回神,快速翻炒几下。
冷静,不能乱。
她将饭菜端上桌,招呼孩子们吃饭。
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庞,她最后的犹豫消失了,必须优先消除最迫在眉睫的威胁。
饭后,她打发孩子们早点睡,抱着昏昏欲睡的小七进了里屋,插上门闩。
哄睡小七吼张英英的意识沉入空间。
她没有选择任何可能追踪来源的纸张。
而是找出一小块浅色、质地不匀的粗麻布,又取了一小段烧剩下的木炭条。
她仔细复盘在国营饭店听到的所有细节,字斟句酌,用左手握住炭条,在布片上歪歪扭扭、改变字体结构和大小地写下信息:
【临县钢铁厂采购员被杀案有漏网同伙嫌疑人:男,宋国俊17岁,身高约1米7,右手新断,约3个月前离家出走至一周前方归,归家后行为十分异常,现藏匿于河湾村。】
写完后,她反复检查,确保字迹毫无个人特征,然后用另一块深色破布将麻布片包好。
夜幕降临。
确认无人留意后,她迅速闪入空间,换上一身毫无记忆点的深灰色衣裤,用一块旧头巾包住头脸,甚至从空间抓了点干土微微搓了搓手和鞋面。
她没有选择本公社的邮筒,而是凭借记忆,绕远路快步走了近一个小时,来到相邻公社管辖的一个小集镇边缘。
黑夜,为她提供了最佳的掩护。
她如幽灵般穿行在僻静的巷弄,心跳在胸腔里沉重地擂动,听觉放大到极致,捕捉着任何风吹草动。终于,她找到了一个设在集镇边缘、靠近农田的旧邮筒。
左右环视,旷野寂寂,无人无踪。
她迅速掏出那个深色小布包,塞进了邮筒投递口的最深处,混入一堆可能存在的信件里。
整个过程不过两三秒,快得像从未发生。
做完这一切,她立刻转身,毫不留恋地快步离开,没有回头。
次日,张英英的生活表面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根神经都时刻紧绷着,如同拉满的弓弦。
她依旧每天按时出门,但更多是躲在附近隐蔽处观察,耳朵始终竖着,留意着老宋家方向的任何异动。
宋国俊似乎消停了不少。
或许是因为冥币的刺激,或许是因为身体日益沉重的负担,也或许是他自己也嗅到了某种不安的气息。
张英英几次远远瞥见他,都觉得他脸色越发灰败,脚步虚浮,透着一股腐朽的气息。
但他那双眼睛,偶尔抬起时,里面的阴鸷和警惕却比以往更甚。
刘氏看起来忧心忡忡。
她显然将孙子和孙女莫名其妙的病联系到了那晦气的纸钱上,偷偷去找了村西头的王婆子求了符水,逼着宋国俊和宋红红喝下。
自然毫无效果。
宋国俊的虚弱日益明显,甚至开始偶尔咳嗽,咳得撕心裂肺。
刘氏急得嘴角起泡,却又不敢声张,只能在村里人问起时,含糊地说孩子是断手后身子亏了,一直没养好。
时间过去了三天。
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漫长。
第四天下午,张英英正在院里晾晒衣服,忽然听到村口传来一阵不同于往常的动静。
不是牛车的吱呀声,也不是村民的喧哗,而是几声干脆利落的自行车铃响,以及一种带着公事公办的、略显严肃的谈话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双重生后,专戳极品婆家心窝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双重生后,专戳极品婆家心窝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