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深秋,天高云淡,紫微宫的琉璃瓦在澄澈的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扫前段时日血腥清洗带来的肃杀之气。
朝堂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换血,旧贵族的喧嚣已被压制,新提拔的寒门官员们充满干劲,各项政务在一种略显紧张却高效的气氛中逐步走上正轨。
权力的格局已然重塑,但武媚娘深知,刀剑与刑罚可以铲除现时的反对者,却无法根除千百年来深植于人心的观念与积习。
要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权力,必须在思想和制度的根基上,打下属于自己的烙印。
一日,贞观殿内,武媚娘召见了新任的中书舍人、以文采斐然、精通典章着称的元万顷,以及几位在文学馆中表现出色的硕学大儒。
她身孕已足月,行动颇为不便,半倚在软榻上,腹部高高隆起,但精神却异常集中,目光锐利地扫过案几上堆积的典籍文稿。
“诸位爱卿,”她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如今朝堂焕新,百废待兴。然,治国之道,非仅在于律令刑赏,更在于正人心、明纲常。前朝旧典,虽博大精深,然时移世易,多有不合时宜之处。
本宫意欲编撰两书,一为《臣轨》,专论为臣之道,明忠奸,辨是非,使百官知所行止;二为《百僚新诫》,详定百官职责、礼仪、考绩之法,使权责明晰,赏罚有据。
以此二书,规范朝纲,砥砺臣节,诸位以为如何?”
元万顷等人闻言,心中一震。这并非简单的修书立说,而是要以王妃之名,重新定义臣子的行为准则和官僚体系的运行规则,这是要从思想源头上确立新的权威!
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与凝重。这是名垂青史的机会,更是紧密依附新权力核心的绝佳途径。
“娘娘圣明!”元万顷率先躬身道,“立言垂训,乃千秋大业。臣等不才,愿竭尽全力,辅佐娘娘成此盛举!”
“好。”武媚娘微微颔首,“《臣轨》之要,在于‘忠’字。忠者,非唯命是从,乃忠于社稷,忠于职守,明辨是非,敢于谏诤。然,其根本,需明君臣之大义,知天命之攸归。”
她的话语意味深长,将“忠”的对象巧妙地与抽象的“社稷”和具体的“君王”(实则是掌握实权的她与李贞)绑定在一起。
“《百僚新诫》则务求详尽具体,自宰相至胥吏,各级官职权责、办事流程、考核标准、奖惩条例,皆需明晰。尤要强调效率、清廉、实务三者。摒弃那些虚文缛节,空谈性理之风。”她特别强调。
接下来的日子,元万顷等人领着一班文学之士,日夜不休,在武媚娘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指点下,开始编纂工作。
武媚娘虽临近产期,却对编书之事极为上心,时常召见元万顷等人,询问进度,审阅草稿,对内容提出极其具体的修改意见。
她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某条训诫的漏洞,或对某个历史典故的引用提出更精准的替代方案,其见识之广博、思虑之周详,令这些饱学之士也暗自叹服。
《臣轨》中,她亲自加入了大量强调“顺天应人”、“恪尽职守”、“清廉自守”的章节,并将历史上贤臣良将的事迹与佞幸权奸的恶行进行对比,极具说服力和警示意义。
而《百僚新诫》则更像一部详尽的行政法典,对官僚体系的运作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化规范,旨在打造一个高效、听话、且难以营私舞弊的统治工具。
就在《臣轨》与《百僚新诫》初具雏形,即将颁行天下之际,承香殿内,迎来了另一件大事。
这一夜,秋风微凉,紫微宫内灯火通明,尤其是承香殿,宫女内侍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殿内不时传来女子的痛呼声。
李贞焦急地在殿外廊下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不时望向那扇紧闭的殿门。他虽然经历过沙场厮杀,但面对妻子生产,心中仍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紧张和担忧。
两个时辰的煎熬后,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终于划破了夜的宁静。稳婆满脸喜色地抱着襁褓出来,向李贞道喜:“恭喜王爷!贺喜王爷!娘娘添了一位小郡主!母女平安!”
“郡主?”李贞愣了一下,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小小的、皱巴巴的婴孩。原来是个女儿。
他心中瞬间掠过一丝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但很快,那初为人父的喜悦和看到孩子健康的欣慰便淹没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失落。
他仔细端详着女儿红扑扑的小脸,那眉眼依稀有着武媚娘的影子,一种奇妙的柔情瞬间充满了他的胸膛。
“媚娘如何?”他急忙问。
“娘娘有些疲累,但精神尚好。”稳婆答道。
李贞抱着女儿,轻轻走入内殿。
武媚娘脸色苍白,虚弱地靠在榻上,汗水浸湿了鬓发。见到李贞进来,她勉强笑了笑,目光落在那个襁褓上,带着一丝探询,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黯然。
“是个郡主。”李贞将孩子轻轻放在她身边,握住她冰凉的手,声音异常温柔,“辛苦你了,媚娘。你看,她多像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请大家收藏:(m.20xs.org)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