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内,烛火通明,将三人的身影长长投映在锦绣地毯之上。李邦华与张维贤领受清查名册、追饷整军的旨意后,并未立即告退。既然最敏感的话题已然说开,君臣之间的信任初步建立,更深层次、更为棘手的难题便随之浮出水面,亟待理清。空气仿佛凝滞,只剩下灯花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
李邦华沉吟良久,眉宇间凝聚着思索与决断。他再次向御座上的年轻皇帝躬身,声音清晰而沉稳,提出了下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
“陛下,名册核实之后,空额虚冒之弊得以廓清,然则,营中尚存另一棘手顽疾,便是那些实有员额,却已年老体衰、不堪战阵之辈。此辈兵卒,虽名列册籍,占着员额,然筋骨已衰,气力不济,平日操练尚难完成,更遑论临阵杀敌,效命疆场。留之于营中,非但空耗朝廷粮饷,亦使军营暮气沉沉,士气低迷,且占据员额,使得精壮之士不得补入。臣反复思量,以为欲强军伍,裁撤此等老弱,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此言一出,侍坐在旁的英国公张维贤,花白的眉毛立刻紧紧拧成了一个结。他执掌京营多年,甚至其父祖辈皆与京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知此事牵动之广,影响之深,远非清查空额可比。那些老弱兵卒,并非凭空而来,他们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军户家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以及可能一触即发的怨愤。他深吸一口气,接口道,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与沉重:
“李侍郎所言,确是实情,老夫亦深知营中此类情况甚多。然则,陛下,李侍郎,需知这些老弱,并非皆是怠惰无用之人。他们多是早年便服役于营中,其中不乏曾效力九边、在蓟辽、宣大等险隘之地与鞑虏厮杀过的老卒,身上或许还带着当年的伤疤;亦有世代隶于军户,父死子继,一生荣辱尽系于行伍,除此之外别无谋生之技。他们于国,未必无功。若只因年老体衰,便骤然裁撤,不予丝毫生计活路,恐……恐生怨望,一旦有人煽风点火,激起营啸甚至更大变故,则京师震动,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是他作为勋贵领袖和既得利益集团一份子最现实、也最核心的担忧——稳定,在任何时候都压倒一切。
朱由检安静地听着,面色沉静如水,对张维贤的担忧毫不意外。他早已思虑及此,甚至在深夜独处时,反复推演过各种可能。此刻,他心中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案,便从容开口道,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二位爱卿所虑,皆在情理之中,朕亦反复思量。老国公忧心稳定,乃老成谋国之言;李卿力主裁撤,是为强军根本。然,裁撤绝非简单驱赶,使之流离失所,酿成祸端。安置,方为上策,亦是体现朝廷仁德、化解阻力之关键。朕并非不念旧情、苛待士卒之君。”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扫过两位臣子,开始具体阐述他深思熟虑后的方案,条理清晰,思虑周详:
“首先,需明确,何谓‘老弱’?必须有清晰、公允之标准,方可服众,亦可杜绝军官上下其手。朕意,凡年五十以上者,自动列入裁撤考量;或身有残疾、痼疾,经太医局选派可靠医官逐一查验,出具文书,确认确实无法胜任军事操演、行军作战者,无论年纪,均在裁撤之列。此标准,需明文昭告各营,人人皆知。”
“至于安置之道,” 朱由检略一停顿,指尖在御案上轻轻划过,仿佛在勾勒政策的轮廓,“朕有三策:
“第一,发放安家银。此乃根本。按其服役年限,分等发放。例如,服役十年以下者,给银若干;十年至二十年者,倍增;二十年以上,乃至有军功记录者,再加优抚。务令其携银归乡,有资可购田亩,躬耕自食;或做小本经营,维系生计。朕知国库空虚,故此项银两,正可从后续追回之赃饷、罚银中,划定比例,优先支取!取之于蠹虫,用之于安置,名正言顺,亦减朝廷当即之压力。”
“第二,妥善分流,给予活路。并非一裁了之。对于身体尚可,并未完全丧失劳力者,可由兵部行文,协调顺天府及直隶各地官府,优先安置于各处驿站充任驿卒、马夫,或于官仓、漕运码头充任看守、搬运杂役。此等职役,虽地位不高,然仍有定额口粮可领,足以糊口。此外,” 他特别强调,“若此等老卒家中,有子侄辈已成年,且体魄强健、符合入伍标准者,可允许其顶替父兄名额入伍!如此,其一脉香火得以在军中延续,免其绝户之忧,于朝廷而言,亦得了新的壮丁兵源,岂非两全之策?”
“第三,严明纪律,公正执行。裁撤过程,必须透明公正。由李卿你选派兵部清吏司干员,与老国公派遣之中军都督府可靠属官,共同组成核查监督小组,分赴各营,实地查验,共同裁定。务必杜绝营中军官借此机会,勒索欲留者之钱财,或排挤异己、公报私仇,而保留自家亲信、体壮之仆役顶替名号。务必要使离去者,虽有不舍,却能安心,感念朝廷给予活路;使留营者,目睹朝廷法度严明,心服口服,不敢再生懈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