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两位连长,宋兴华又找来了总政科科长孙正。询问俘虏转化工作的进展。 孙正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却很专注:“团长,云簇镇据点过来的那几十个伪军,思想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基本都表示愿意悔过,加入我们打鬼子。正准备请示您,把他们打散编入后勤保障连和师直属炮营的辎重连,一边劳动一边继续考察。”
“嗯,可以。”宋兴华点头,“那新送来的一百五十多个呢?特别是那四十多个鬼子。” 孙正脸上露出难色:“团长,这批人比较复杂。榆社县城的和管头据点的混在一起,伪军和鬼子也混在一起。我们科就三个人,语言又不通,对那些鬼子俘虏更是无从下手,有点难办。伪军这边也还没梳理清楚。”
宋兴华略一思索,指示道:“这样,先把管头据点的俘虏和榆社县城的俘虏分开看守。再把鬼子和伪军分开。分成四批,管头伪军、管头鬼子、榆社伪军、榆社鬼子。一批一批处理,免得他们串供或者互相影响。” “是,团长,我马上就去办!”孙正领命,匆匆离去。
看着孙正离开的背影,宋兴华揉了揉眉心。处理俘虏,尤其是日军俘虏,是一件极其耗费心神的事情。但他脑中始终盘旋着一个念头:鬼子能利用汉奸组成伪军,以华制华,自己为什么不能利用日军中的受压迫者,组建一支日籍的仆从军,反过来对付日本帝国主义呢?这不仅能削弱敌人,更能从心理上沉重打击日军的士气。这个想法并非异想天开,日军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残酷的体罚、深刻的地域歧视(比如对大阪兵、农村兵、北海道兵的歧视),都是可以利用的裂痕。那些底层士兵,很多也是被军国主义裹挟的可怜人,如果能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宋兴华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一直惦记着。
他随即叫来了步兵一连连长陈大海和警卫连连长刘大奎。 “大海,大奎,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宋兴华交代道,“带上你们连队,护送一批这次缴获的物资去师部。同时,把首长答应我们的5名报务员和200名老兵接回来。路上务必小心,确保人员和物资的安全。” “是!保证完成任务!”陈大海和刘大奎立正敬礼,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
孙正的效率很高,很快就将俘虏们按照宋兴华的指示分开关押。管头据点的伪军被单独关在几间相连的土坯房里,由战士严密看守。
宋兴华首先处理的是这批人。他并没有亲自一个个去审问,而是让孙正组织总政科的人员,并抽调了几名识文断字、心思缜密的战士协助,将这些伪军分开进行审讯。 审讯室里,气氛压抑。曾经的伪军们此刻惶惶不安,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命运。八路军的政策他们有所耳闻,但自己毕竟为日本人做过事,心里终究没底。 审讯人员按照宋兴华的指示,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姓名籍贯、家庭情况、如何加入伪军、在伪军期间的具体所作所为、是否杀害或伤害过抗日军民和平民百姓、是否知道其他同伴的罪行、对管头据点那七个日本兵的行为是否了解等等。 审问策略也很明确:分开审问,记录口供,然后相互对照印证。宋兴华特别强调:“要让他们如实交代,尤其是鬼子的罪行,不准隐瞒,也不准添油加醋。我们要的是事实。”
审讯过程中,这些伪军俘虏的表现各异。有的吓得脸色惨白,语无伦次,问什么答什么,恨不得把小时候偷邻居家枣的事都交代出来;有的则眼神闪烁,避重就轻,试图蒙混过关;还有的则拼命揭发别人的罪行,特别是平时与自己有嫌隙的,企图通过检举他人来显示“进步”,为自己减轻罪责。 “长官,我……我没干过啥坏事啊,就是混口饭吃……”一个瘦小的伪军哆哆嗦嗦地说。 “混饭吃?帮鬼子站岗放哨、欺负老百姓也是混饭吃?”审讯的战士严厉地问。 “我……我也是被逼的啊……长官,王老五他干得才多呢!他上次跟着鬼子小队长去村里征粮,把老李头打得吐血了!” 另一个审讯室里,一个面相凶悍的伪军则相对镇定些,但也在压力下开始吐露实情:“……太君,哦不,鬼子小队长山本脾气暴,动不动就打人……那几个大阪来的兵,也不受待见,经常挨揍,他们憋了气就找我们出气,抢我们的烟,还让我们帮他们洗衣服……”
一上午的紧张审讯下来,口供基本汇总到了宋兴华这里。经过交叉比对和分析,情况逐渐清晰。 管头据点这批伪军,大多是被抓壮丁或者为了生计不得已而为之,普遍存在一些混日子、欺压百姓(程度较轻)的行为,但直接参与杀人、造成严重血案的不多。经过甄别,基本确定了有三个家伙罪大恶极:一个曾带领鬼子清乡,亲手杀害了两名村干部;一个在据点里以折磨抓来的百姓取乐,致残一人;还有一个是铁杆汉奸,死心塌地为鬼子卖命,提供了不少当地抗日力量的情报。 另外还有五个人,虽然没直接杀人,但经常欺压百姓,抢东西、打人惯了,民愤较大,需要接受劳动改造和教育。其他的伪军,也或多或少干过一些坏事,但情节相对较轻,大多可以给出路,进行思想改造后纳入用工队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横扫晋察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