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和李波两位同志带着人,几乎是连轴转,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张科长说,按这个强度,最快也得再有一个半月,才能初步形成战斗力。”
宋兴华点点头,没再说话。时间,还是时间!扩编的架子搭起来了,兵员勉强凑够了,但要把这三千多人(加上师属炮营)真正锻造成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部队,需要时间磨合、训练、形成默契。而敌人,绝不会给你这个时间。
当夜,团部那盏用缴获罐头盒改造的简易煤油灯,一直亮到了后半夜。灯光昏黄摇曳,将宋兴华伏案的身影拉得巨大而凝重,投在粗糙的土墙上。桌上铺满了写满字迹的纸张和划满标记的地图。烟头在粗瓷碗做的简易烟灰缸里堆成了小山,浓烈的劣质烟草味几乎凝固在狭小的空间里。
扩编方案!一个囊括了步兵、炮兵、防空、反坦克、后勤、通讯、侦察等几乎所有要素的庞大整编方案,在他脑海中激烈地碰撞、组合、推演。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人塞进编制里,更是一场关于火力、机动、防御、协同的精密计算。
步兵连是基石。他反复推敲着那个215人的编制:3个步兵排是锋利的矛头,每个排必须拥有独立攻坚和固守的能力(3个13人步兵班,1机枪班,1迫击炮小队)。重机枪小队(4挺)是稳固的支撑点,提供持续的压制火力。而那2门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小队,则是连属的重锤,能敲开难啃的硬骨头。警卫班和连部保障指挥顺畅。六个步兵连,他决心打造成三种火力体系:一个连使用全日械枪支(三八式、歪把子、九二式);一个连使用全国械枪支(中正式、晋造毛瑟和辽十三等步枪、捷克式、民24式),这两个连主用来消耗缴获的枪支弹药;四个连装备苏械(莫辛纳甘、DP-27转盘机枪、M1910马克沁),火力持续性强。三种体系,相互补充,适应不同战场需求。
防空反坦克是从夜间作战转入白天作战的关键,自己不可能一直用系统帮忙作弊,赢的太过容易培养不出钢铁般的军队。Flak 38高射炮(防空1连,12门)犀利的高射速和穿甲能力,既能撕碎鬼子嚣张的飞机,更是对付薄皮豆战车的利器。M2HB重机枪(防空2连,24挺)那恐怖的12.7mm穿甲弹,更是轻型装甲和步兵集群的噩梦。两个连,构成高低搭配的立体绞杀网。
炮兵是决定性的力量。重迫击炮连(12门德制GrW42 120mm迫击炮)提供及时、猛烈的曲射火力支援,拆炮楼、轰集群,无往不利。山炮1连(12门九九式105mm山炮)和山炮2连(24门九四式75mm山炮),则提供了宝贵的直射和较远距离的曲射能力,是攻坚和反制的核心。他特别标注了运输重武器需要使用的卡车数量(各步兵连重机枪、迫击炮,防空反坦克连、山炮连、重迫击炮连包括师直属炮营的火炮,全部采用卡车运输。卡车与后勤保障连共用,优先级在后勤保障连之上。PS:前面和一位书友有过讨论,书友认为迫击炮、重机枪等基础单元编制太小,辅助人员没有计算在内,不符合实际情况,作者是按战斗编制计算,辅战人员确实没计算在内,但当时八路军方面的连营级编制基本上都是战斗人员,不存在辅战人员,李云龙打山崎大队连炊事班都上了,所以有些争议!在这里中和一下两方面的意见,通过运输工具增加机动性,抢救一下。以后有关这方面的争议,不再一 一回复。)——没有机动性的炮兵,就是活靶子。
后勤保障连(300人)、警卫连(110人)、电讯科(82人)、总政科(6人)、特战侦察排(30人)、团部(7人)……每一个单位的人员构成、武器配置、主要职责,都在他笔下被清晰地界定。他甚至考虑到了师属炮营的代管问题,在方案中预留了骨干抽调后新兵填补的空间。
武器缺口在系统商城的支持下被迅速补齐。轻机枪?换!重武器?换!看着军功值在意识中跳动,最终消耗后竟还比七天前多出一万多(剩余点),宋兴华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如释重负的疲惫笑容。那七天“化缘”出去的海量武器(1500支步枪、1000掷弹筒、120轻机枪、40重机枪、20门81迫),此刻看来,不过是用冗余库存和少量军功值(主要是掷弹筒消耗一万多),换回了八百多宝贵的、能立刻形成战斗力的老兵,这笔买卖,值!
当最后一个单位的编制和武器配置在纸上落定,宋兴华搁下那支几乎被磨秃了尖的铅笔。窗外,天色已透出深沉的墨蓝,启明星孤悬天际,清冷的光辉洒落。军营里,除了哨兵警惕的身影和偶尔响起的口令声,一片沉寂。
他靠在吱呀作响的椅背上,闭上干涩刺痛的双眼。手指无意识地按压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方案有了,不过要将这纸上冰冷的编制和数字,变成战场上令敌人胆寒的钢铁洪流,还有漫长的、充满血与火的路要走。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横扫晋察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