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团长!我这就去寻摸地方,发动乡亲们!” 老王搓着手,连连点头,仿佛已经看到了一片片新起的、分散在沟壑山梁间的营房。
任务像一道道无形的军令,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人的肩上。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众人领命,鱼贯而出,脚步匆匆,奔向各自的岗位。宋兴华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迅速消失在清晨的光影和腾起的尘土中,这才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仿佛要把胸腔里那团名为“急迫”的火焰暂时压下去。他转身抓起桌上一个冷硬的杂粮窝头,狠狠咬了一口,对着地图上被重重圈出的周边友军防区,眼神再次变得锐利如刀。
接下来的七天,宋兴华和他的警卫员如同被上紧了发条的陀螺,车轮碾过晋东南沟壑纵横的黄土路,卷起漫天烟尘。
第一站,386旅771团驻地。徐团长看着宋兴华身后卡车上卸下的崭新步枪、乌黑发亮的轻机枪、粗壮的掷弹筒和那四门看着就让人心头发颤的81mm迫击炮,眼睛都直了。他粗糙的大手爱惜地抚过一挺捷克式轻机枪冰凉的枪管,又掂量着一支掷弹筒的分量,脸上的笑容再也抑制不住:“好你个宋兴华!大手笔啊!都是硬家伙!行,我老徐也不能含糊!186个兵,都是打过几仗见过血的,给你了!可得给老子带好了!” 他用力拍着宋兴华的肩膀,笑声震得屋檐下的尘土簌簌往下掉。卡车再次启动时,满载着186名771团的老兵,他们带着好奇和些许不舍,融入了新二团的车队。
第二站,772团。人称“程瞎子”的程团长,精瘦干练,眼神锐利得像能穿透人心。他围着卡车转了好几圈,仔仔细细检查着每一件武器的成色,甚至拿起一发迫击炮弹对着阳光看了看底火。“宋团长,你这买卖做得公道,” 程瞎子终于开口,声音沙哑,“不过…我这兵可都是宝贝疙瘩,176个,不少了!再多,我这老窝可就空啦!” 他伸出三根手指,“再加三箱手榴弹?” 宋兴华看着他那副“肉痛”又精明的样子,忍不住笑骂了一句:“我的老团长是你的老班长,咱俩是一个门里出来的!行!三箱就三箱,算是我尊敬前辈了!” 又是一批精兵上车。武器换兵员,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黄土坡上弥漫。
同样的场景在385旅的独立1团、独立2团和769团一次次上演。邹团长看着迫击炮,满口答应;孔团长摸着崭新的重机枪,爽快放人;769团的郑团长最是痛快,拍着那几门迫击炮的炮盾,豪气干云:“宋老弟够意思!168个兵,你带走!下回再有这好事,可别忘了哥哥我!” 一车车武器卸下,一车车战士拉回。宋兴华出手极其“豪横”,每次都是足额的300支步枪、24挺轻机枪、8挺重机枪、4门81mm迫击炮、200支掷弹筒,外加两个基数的弹药,这份厚礼砸下去,几乎没有哪个团长能扛得住诱惑。七天,五个团,818名经历过战火锤炼的老兵,成了新二团的新鲜血液。
这“化缘”之路也并非坦途。沿途,宋兴华那双被系统【全景地图】(半径90公里)和【雷达预警】(半径90公里)强化过的眼睛,如同最精密的侦察机,不断扫描着地图上代表敌据点的刺目红点。榆社、武乡、和顺、襄垣…那些驻扎着五六十人到百来人不等的鬼子小据点,如同散落在交通线上的毒瘤。它们成了宋兴华顺路“捎带”的目标。
“左前方,榆社小王庄据点,鬼子一个小队,伪军一个排,七十人左右。防御松懈。” 宋兴华的声音在颠簸的驾驶室里响起,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警卫排如同闻到血腥味的猎豹,迅速下车,在沟壑间无声潜行。往往是几声精准的步枪点射打掉哨兵,掷弹筒发射的榴弹尖啸着砸进炮楼枪眼,接着便是冲锋枪泼水般的扫射和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战斗短促而猛烈,如同快刀斩乱麻。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横扫晋察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