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乡的晨雾还未散尽,村外的河滩上已响起震天的呼号。
宋兴华站在土坡上,看着眼前龙腾虎跃的训练场面,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三天前,他们从花田镇凯旋,带回了 83 张新面孔,也带回了足以让连队脱胎换骨的装备。如今,整个连队 178 人被重新整编,除了原有的一、二排,新组建的三排(林桓)、四排(冯瑞年)和战防炮班(周大龙)已迅速融入这个集体。
“都给老子拿出点劲头来!三公里越野,最后五个到的,中午没饭吃!” 陈大海的大嗓门穿透晨雾,他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肌肉上汗珠滚动,正带着四个步兵排进行体能训练。
队伍里,新老战士混杂在一起,却看不出明显的界限。原有的老兵们憋着一股劲,要给新人做个榜样;而那些刚从花田镇过来的伪军,更是拼了命地表现 —— 他们太清楚自己过去的名声,也太渴望能在这里洗刷污点,成为真正被人看得起的 “兵”。
林桓跑在三排最前面,他原本是花田镇伪军的一个小队长,打仗不算孬,只是迫于生计才穿上那身灰皮。此刻他额头上青筋暴起,喉咙里像含着团火,身后的三十多个弟兄紧紧跟着,没人掉队。他知道,宋兴华把三排交给自己,是多大的信任。
四排的冯瑞年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兵油子,脸上刻着风霜,跑起来却稳健得很。他早年在中央军待过,见过大阵仗,后来被打散才沦落为伪军。此刻他一边跑,一边低声给身边的年轻人鼓劲:“调整呼吸,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别想着偷懒,宋连长的眼睛毒着呢!”
河滩尽头是片开阔地,这里被辟为射击训练场。六挺歪把子轻机枪架在临时搭建的掩体后,射手们正进行点射训练。“哒哒哒、哒哒哒” 的枪声有节奏地响起,子弹精准地落在百米外的靶子上。
“好!” 一阵喝彩声响起。只见二排的一个射手连续三个短点射,九发子弹全部命中靶心。那是个刚满十八岁的小伙子,叫王二柱,原是个佃农,三个月前跟着宋兴华参军,如今已是连队里小有名气的神射手。
陈大海走过来,拍了拍王二柱的肩膀:“不错!有点样子了。记住,轻机枪是班组的火力支柱,不光要打得准,更要懂得什么时候打,打多少!”
“是!” 王二柱涨红了脸,大声应道。
另一边,拼刺训练更是打得热火朝天。木枪相撞,发出 “砰砰” 的闷响。战士们两两成对,眼神凶狠,动作迅猛。宋兴华特别强调,对付日军,拼刺是保命的本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三排和四排的新兵们进步最快。他们中不少人原本就有点基础,只是过去缺乏系统训练和实战勇气。如今在老兵的带动下,再加上宋兴华时不时亲自下场示范几个关键动作,他们的刺击越来越精准,步伐也越来越沉稳。
“注意格挡后的反击!手腕要灵活!” 宋兴华的声音传来,他正手把手地纠正一个新兵的动作。那新兵起初很紧张,被宋兴华一指点,顿时豁然开朗,再刺出时,木枪带着风声,竟让对手有些招架不住。
训练间隙,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吃饭时间。宋兴华下了死命令,粮食、蔬菜敞开供应,每三天还要给全连加一顿肉。这个命令在当时的敌后根据地,简直奢侈得不敢想象。
第一次吃肉那天,伙房里飘出的肉香,让整个训练场的空气都变得粘稠起来。当一盆盆红烧肉端上来时,不少战士看着油光锃亮的肉块,眼泪 “唰” 地就下来了。
“俺…… 俺这辈子,除了过年,就没见过这么多肉……” 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兵哽咽着,他叫赵老栓,家里的妻儿都死在了日军的轰炸中,是宋兴华把他从死人堆里拉出来的。
“连长,您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一个原花田镇的伪军泣不成声,“以前在据点里,别说吃肉,能顿顿吃饱就烧高香了……”
宋兴华看着眼前的情景,心里也有些发酸。他走过去,拿起筷子,给每个人碗里都夹了一块肉:“哭啥!现在吃下去,是为了多杀鬼子!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咱们天天吃肉!”
“对!杀鬼子!”
“把小鬼子赶出去!”
战士们的情绪被点燃,纷纷举起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脸上却挂着混合着泪水的笑容。
小柳乡的乡亲们也被这股劲头感染了。看着战士们训练辛苦,家家户户都主动送来蔬菜、鸡蛋。张大娘提着一篮鸡蛋,非要塞给宋兴华:“宋连长,孩子们训练太苦了,这点鸡蛋给他们补补身子。”
“大娘,这可不行,我们有纪律……”
“啥纪律不纪律的!” 张大娘眼睛一瞪,“你们为了保护我们,命都豁出去了,几个鸡蛋算啥?再推辞,就是看不起俺老婆子!”
宋兴华拗不过,只好让司务长按市价把钱给了张大娘。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战士们训练结束,会主动帮乡亲们挑水、劈柴、种地;乡亲们则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战士们。军民之间,仿佛一家人般亲密无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横扫晋察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