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世界于绝对虚无之海中稳定下来,其内部法则在经历了与外界归墟潮汐的生死对抗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因核心处那缕“归墟之心”的深度融入,达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态的平衡。清浊之气化为苍穹与大地,基础粒子在稳定的法则约束下凝聚成山川河流的雏形,一丝微弱却无比坚韧的生机,在世界的最深处悄然萌发,如同寒冬冻土下挣扎的嫩芽。
然而,这平衡并非静止。那作为世界基石的“归墟之心”,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冰冷引擎,持续散发着“终结”、“循环”、“限度”的法则意蕴,与世界内部那源于旧纪元、代表着“生”、“秩序”、“创造”、“信念”的法则力量,形成了一种永恒的、微妙的张力。这种张力,既是世界得以存在的保障(抵御外界归墟),也是驱动世界内部演化、变迁的根本动力。
就在这新世界缓慢孕育、内部法则网络不断自我完善、梳理之际,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本质的“对话”,开始在这世界的底层悄然发生。
这“对话”的双方,并非具体的意识个体,而是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两种根本性“倾向”——一方,是那融入世界核心、代表着“无”、“终结”、“回归”的归墟本源分支(即归墟之心);另一方,则是那汇聚了旧纪元一切文明遗产、代表着“有”、“存在”、“抗争”的世界集体法则意志。
这场“对话”,发生于法则层面,是概念与概念的交锋,是定义与定义的碰撞。
首先“发言”的,是那冰冷的“归墟倾向”。它的“声音”直接回荡在世界的基础法则结构之中,不带任何情感,只有纯粹的、逻辑般的陈述:
【定义:存在,为暂态扰动。】
【观察:此域(指新生世界)结构,源于一次偶然涨落,维系于持续能量(指旧纪元意志残留)耗散。】
【推论:耗散终尽,扰动平息,回归本底(指绝对虚无)为必然结局。】
【结论:此域一切活动,本质为趋向‘无’之过程中,短暂且无意义的涟漪。其挣扎,其创造,其情感,其记忆……皆为增大熵值之现象,加速回归进程。】
这“声音”如同冰冷的数学公式,直接否定了“存在”本身的意义,将新生世界的一切,都视作通向终极“无”的道路上,一段无关紧要、甚至起到反作用的插曲。它并非恶意,而是其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如此“理解”世界。
面对这源自世界内部的、根本性的否定,那汇聚了旧纪元一切文明烙印的“世界意志”,并未以愤怒或激烈的情绪回应。经历了创世的混沌与濒死的挣扎,它似乎也凝聚出了一种超越个体情感的、更加宏大的“认知”。它的“回应”,同样以法则波动的形式弥漫开来,温暖而复杂,带着无数生命痕迹的沉淀:
【承认:此身(指世界)源于偶然,立于残烬,终有尽时。】
【但,提出异议:】
【一、‘意义’非‘永恒’之附属。刹那芳华,其绽放之过程,其存在之瞬间,本身即为意义。旧纪元众生,知其必死而仍爱,仍创,仍抗,此过程,即是意义之彰显。】
【二、‘无’并非唯一‘真实’。‘有’之体验,之创造,之情感共鸣,之文明传承,此间发生之一切,对于经历者而言,即为最真实之现实。汝以‘终点’否定‘过程’,如同以死亡否定生命。】
【三、观测者效应。汝(归墟倾向)于此‘有’之结构中,已非纯粹之‘无’。汝受此间法则约束,参与此间循环,维系此间平衡。汝之存在于此,本身即证明了‘无’可被纳入‘有’之框架,并被赋予新的‘角色’与‘定义’。】
【结论:此域非‘无之过渡’,而是‘有之实践’。其价值,不在于能否永恒,而在于其曾如何存在,如何演绎。即便终将归于寂静,此间发生过的一切,其‘信息’,其‘影响’,已不可逆地改变了‘存在’与‘无’的相互关系。汝,便是证明。】
世界意志的回应,并非否认终结的必然,而是重新定义了“意义”的所在——意义存在于过程,存在于体验,存在于每一个“瞬间”的真实与饱满。它更是指出,归墟之心本身被纳入世界结构,就已经打破了“无”的绝对性,证明了“有”的框架可以容纳、甚至转化一部分“无”,并与之形成新的、更复杂的平衡。
【逻辑冲突。】归墟倾向的波动再次传来,依旧冰冷,却似乎带上了一丝极其细微的…… “计算过载” 般的凝滞。【汝之论点,基于‘体验’、‘价值’等主观概念。此等概念,依赖于特定复杂结构(如生命、意识)方能产生,本身即为暂态扰动之副产物,不稳定,且随结构消散而湮灭。无法作为普适性定义。】
【那么,请重新定义‘无’。】世界意志的波动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力量。【在汝之认知中,‘无’是绝对的背景,是万物终点。然,当‘无’的一部分被捕获,被整合,并在此‘有’之结构中扮演关键角色,维系其存续时,‘无’是否还保持其绝对性?是否还能简单地被定义为‘万物之归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姜石年外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姜石年外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姜石年外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