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悲观主义中的幸福密钥
我们把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与悲观主义者共饮一杯清醒的酒
“如果人生注定与痛苦相伴,何不学会与它共舞?”
当你看到这几个字是不是彻底懵圈了?
人家都倡导“乐观主义”生活才有奔头,你不是疯了吗?咋还教我们“悲观”上了?
各位看官稍安勿躁,待我们来细细品读叔本华写的这本《人生的智慧》,看看到底怎么一回事?
当我在深夜台灯下翻完《人生的智慧》最后一页,我就迫不及待的想来分享给我亲爱的读者了!不过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阅读这本书了!
叔本华这句藏在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像一杯冰镇的苏打水,瞬间浇灭了我长久以来被焦虑裹挟的燥热。
这位被后世贴上“悲观主义大师”标签的哲学家,从来不是什么散播丧气的“人生劝退师”,反倒像个拿着手术刀的老医生,不打麻药就敢剖开生命的肌理,把那些我们刻意回避的真相摆到台面上。
人生压根不是一场歌舞升平的盛宴,而是一架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晃悠的钟摆,永不停歇,智慧的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在这个人人把“正能量”挂在嘴边的时代,叔本华的理论确实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我们习惯了被“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鸡汤喂养,习惯了用“明天会更好”的口号麻痹自己,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以为看不见困境,困境就不存在了。
我之前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可生活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就变得温柔,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焦虑、迷茫与失落,终究会在某个深夜突然爆发。
叔本华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这种自欺欺人。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初读时确实让人脊背发凉,仿佛被人掀开了遮羞布,但细品之后却有种如释重负的通透——原来我们所有的内耗,不过是因为看不清生命的本质,在钟摆的轨迹里瞎忙活罢了。
这架“人生钟摆”的摆动轨迹,简直刻进了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里。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一场重要的考试挑灯夜读,那些日子里,知识点的晦涩、对失败的恐惧像两块巨石压在心头,连做梦都在背公式、记单词,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求而不得的痛苦;
可当录取通知书真正递到手中,最初的狂喜不过维持了短短数日,随之而来的便是“接下来该做什么”的茫然,曾经让你魂牵梦绕的目标轰然倒塌,空虚感如潮水般将你淹没。
这场景像极了登山者在峭壁间艰难攀爬时,眼中只有顶峰的旗帜,肌肉的酸痛、岩壁的陡峭都化作前进的动力;
可当他终于站在山顶,俯瞰完所有风景后,便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失落——攀登的意义已然消散,下一座山峰的召唤还未清晰,这便是无聊在悄然登场。
再想想我们从小到大的追逐!
小时候盼着长大,觉得成年后就能摆脱父母的管束,拥有花不完的零花钱和自由支配的时间,那种对“长大”的渴望里,藏着对当下被约束的痛苦;
可真到了成年,却发现生活满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和职场竞争的残酷,又开始怀念童年的无忧无虑,陷入对过往的追忆式无聊。
我们总以为幸福是一种可以长久握持的实体,是功成名就时的鲜花掌声,是财务自由后的随心所欲,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只要拿到“幸福”这个道具,就能一劳永逸。
但叔本华告诉我们,幸福的虚幻性恰恰在于,它从来不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而只是“痛苦的暂时缺席”。
这就像寒冬里的人围着一盆炭火取暖,短暂的温暖会让他忘记刺骨的寒冷,但炭火终将燃尽,严寒也从未真正离开。
我们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奔跑,以为只要达成下一个目标就能获得永恒的幸福,却不知自己早已陷入钟摆的循环。
求学时渴望毕业,毕业后勤求就业,就业后追逐晋升,晋升后又期盼退休。
每一次对“幸福终点”的抵达,不过是下一轮痛苦的起点。
就像那些疯狂囤积球鞋的人,为了一双限量款省吃俭用,熬夜排队,拿到手的那一刻幸福感爆棚,可新鲜劲一过,又开始惦记下一双;
还有那些沉迷游戏的玩家,没日没夜地刷副本、攒装备,终于集齐毕业套装时激动不已,可没过几天就觉得游戏索然无味,要么弃坑要么开始新的难度挑战。
我们就像被欲望操控的木偶,在“追逐-满足-空虚”的循环里疲于奔命,却从未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吗?
很多人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同于消极避世,觉得他的书是“劝退人生”的毒药,读了就会变得颓废消沉。
就像很多人没读懂老子《道德经》里的“无为”一样,那可是辜负了他老人家的一片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