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暗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建康城又迎来了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同样关乎国本的风暴——科举取士。
景和二年春闱在即,这不仅是天下士子鱼跃龙门的契机,更是朝中各派势力角逐、安插亲信、影响未来朝局走向的关键时刻。以往科举,多为世家大族把持,寒门子弟纵有才学,也难敌盘根错节的关系与资源倾斜。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谢琰大权在握,有意打破世家垄断,提拔寒门以制衡旧势力;而林默,更是希望借此机会,将格物院所倡导的“实学”思想,渗透进这选拔人才的最高殿堂。
贡院之内,烛火通明,弥漫着墨香与无形的紧张气氛。主考官乃礼部侍郎,是谢琰提拔的寒门官员,副主考及一众同考官中,则不乏世家代表与清流名士。试题由皇帝(实为谢琰与几位重臣)钦定,然而在具体的阅卷、排名环节,博弈才真正开始。
林默虽不直接参与科举事务,但他身为工部尚书、权势赫赫的县侯,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他并未像某些官员那样,直接递条子、打招呼,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高明和长远的方式。
早在数月前,他便让格物院中文采尚可、又通晓实务的教习,精心编纂了一些涉及水利、农事、军械、算学等“经世致用”之策论范文,通过侯三掌控的民间书坊渠道,悄然在赴京举子中流传。这些范文逻辑严密,数据翔实,迥异于那些空谈仁义道德、堆砌辞藻的旧式文章,立刻吸引了一批有心实务的寒门士子的注意和模仿。
更重要的是,林默授意侯三,动用庞大的情报网络,严密监控此次科考的每一个环节,从试题的保密、考场的秩序,到阅卷官的背景、倾向,乃至可能出现的舞弊线索,皆在他的掌握之中。
科考三日,顺利度过。紧张的阅卷工作随即展开。正如林默所料,争议主要集中在策论一道。题目是“论强兵富国之本”。大多数考生依旧围绕着“仁政”、“德治”、“重农抑商”等传统观点展开,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却空洞无物。但也有不少考生,受到了那些“范文”的影响,或本身就关注实务,在文章中大胆提出了“工械之利”、“商贾之通”、“格物之要”等观点,虽文笔可能稍逊,但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以黄允为首的清流阅卷官,对这类文章大肆贬斥,斥之为“离经叛道”、“匠气十足”,极力打压其名次。而主考官及部分支持改革的官员,则据理力争,认为取士当重实学,为国选材。
争论从阅卷房蔓延到了朝堂之上。
“陛下!此次科考,有考生妄议工巧之术为富国之本,实乃本末倒置,蛊惑人心!若让此等文章高中,岂非误导天下士子,败坏学风?!”黄允在朝会上慷慨陈词,痛心疾首。
“黄给事中此言差矣!”林默此次并未直接反驳,而是由一位与他交好、同样出身寒门的御史出列,“强兵富国,空谈道德可能御敌?可能生财?工械改良,则军力强;商路畅通,则货殖丰;格物探究,则万物明。此皆实实在在的强国之道,如何就成了离经叛道?难道非要士子们都成了只会背诵圣贤书的呆子,才是正道吗?”
“你……强词夺理!”黄允气得胡子发抖。
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气氛一时剑拔弩张。端坐龙椅的景和帝面露难色,看向珠帘后的太后和御阶下的谢琰。
谢琰沉吟片刻,出列表态:“取士之道,在于为国选贤。贤者,当通晓时务,能理实事。策论之题,本为考察士子见识。既有士子能关注军国实务,提出切实见解,纵然文采稍逊,亦不应埋没。然则,文章根基,仍在圣贤之道,亦不可偏废。依朕看,当以内容为主,文采为辅,择优录取。”
他这番话,看似折中,实则偏向了“实学”一方,为那些有实务见解的考生打开了晋升之门。
有了首辅定调,阅卷工作得以继续。最终放榜之日,金榜题名者中,赫然有数名在策论中大胆论述“工械”、“格物”、“商政”的寒门士子!虽然名次并非最前,但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朝廷取士的标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寒门士子欢欣鼓舞,看到了新的希望;而世家清流则一片哗然,视此为对传统秩序的严重挑战。林默的名字,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人都明白,这背后若无林尚书的大力推动,绝难有此结果。
然而,就在这“星火”初燃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了林默和格物院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一个将“星火”变为“燎原”之势的绝佳机会。
江南一带,梅雨连绵,江河暴涨,多处堤坝年久失修,轰然溃决,洪水肆虐,淹没田舍无数,灾民流离失所,疫情也开始显现。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入京城。
朝堂之上,君臣忧心如焚。赈灾、防疫、修复河堤,千头万绪。传统的应对方法,无非是开仓放粮、派遣太医、征发民夫堵口子,效率低下,且往往贪腐横行,灾情难以有效控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当死侍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当死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