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计划”如同一艘经过初期风浪磨合的巨轮,在顾言琛这位冷静果决的船长指挥下,开始驶入相对平稳而开阔的水域。项目组内部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悄然缓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效运转带来的、充满生机的节奏感。
独立项目区内,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白板笔书写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忙碌的交响乐。林小溪穿梭在团队成员之间,或俯身指点屏幕上的数据,或快速在白板上勾勒用户旅程图。她穿着简洁的烟灰色针织衫和黑色长裤,头发利落地扎成低马尾,眉眼间褪去了最初的青涩与惶惑,多了几分沉淀下来的从容与专注。
经过前期顾言琛近乎苛刻的锤炼和那次预算会议上意想不到的强力支持,她和她的团队仿佛被打磨过的璞玉,开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市场开拓方案在一次次的推翻与重构中愈发成熟犀利,前期精心策划的小范围市场测试反馈数据远超预期,用户对“晨曦”所描绘的智慧生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参与度。
这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像一剂强心针,不仅让团队士气大振,也让项目组内其他原本对林小溪能力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成员,渐渐收起了轻视之心。技术团队的王总工程师虽然依旧不苟言笑,但在需要跨部门协作时,沟通明显顺畅了许多。连那位负责资本运作、眼高于顶的金融天才秦风,偶尔在茶水间遇到她,也会微微颔首致意。
一种基于专业能力和共同目标的默契,正在这个精英云集的团队中悄然形成。大家对“晨曦计划”成功的信心,与日俱增。
林小溪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她开始能更精准地把握顾言琛的思维脉络和关注焦点。他主持的核心组会议,她不再像最初那样如履薄冰,而是能更主动地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她发现,当他专注于工作时,那种强大的逻辑性和前瞻性确实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能引领着所有人朝着一个清晰而宏大的目标前进。
在一次讨论技术实现路径与初期市场推广节奏如何更好协同的会议上,产品团队提出了一套相对保守的、分阶段逐步释放功能的方案,以确保技术稳定。
顾言琛听完汇报,未置可否,目光扫过众人,习惯性地抛出一个问题:“逐步释放,固然稳妥,但会不会错失初期集中引爆市场、建立用户心智的最佳时机?我们如何确保用户不会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耐心,被可能的跟风者分流?”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几位负责人都在思考。
林小溪看着投影幕布上的方案图,脑海中忽然闪过近期测试用户反馈中的一个高频词——“期待感”。她沉吟了一下,举起了手。
“顾总,关于这个问题,”她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清晰而镇定,“我有个初步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她身上。顾言琛也抬眸看向她,眼神平静无波,示意她继续。
“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林小溪组织着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表述简洁有力,“不是简单地分阶段释放功能,而是设计一条‘悬念式’的体验路径?将核心的、最具颠覆性的功能点,拆解成几个关键的‘里程碑事件’,通过前期预热和故事化包装,持续吊足用户胃口,将这种‘等待’转化为更强的‘期待感’和‘参与感’。这样,既给了技术团队足够的缓冲时间,又能始终保持市场热度和用户粘性。甚至在每个里程碑达成时,都可以策划相应的市场活动,形成一波接一波的声浪。”
她一边说,一边快速在面前的便签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示意这种波浪式推进的节奏。
“比如,我们第一个里程碑,可以不直接展示完整的A功能,而是先释放其最具话题性的子功能A-1,配合悬念海报和KOL竞猜,吸引用户关注和讨论,将用户的注意力从‘什么时候能用上’转移到‘下一个惊喜是什么’上。这样,技术团队可以集中精力先攻克A-1,同时为后续功能预留时间……”
她条理清晰地阐述着,结合测试用户的心理数据和近期社交媒体的话题传播模式,论证了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会议室内很安静,只有她清亮的声音在回荡。几位负责人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顾言琛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轻点着桌面,目光落在林小溪画的那个简易示意图上,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亮光。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了技术负责人:“王工,从技术实现角度看,这种基于里程碑的、非线性的功能释放路径,是否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
王总工程师推了推眼镜,认真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技术上可以实现。但需要对现有开发流程和资源调配做更精细化的项目管理。如果市场端能确保这种‘悬念’节奏不会引发用户反感和流失,我认为可以尝试。”
顾言琛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转向林小溪,这次停留的时间比往常稍长了那么零点几秒。他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那双总是蕴藏着锐利审视的眼睛里,似乎少了几分冰霜,多了一分几不可查的……认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再见仍是心上人请大家收藏:(m.20xs.org)再见仍是心上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