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后的院子里,冬日的阳光变得有些温度,屋檐下的冰凌滴着水,在地上洇开深色的水渍。
田玉兰行李已经收拾好,放进了车的后备箱。短暂的相聚即将结束,离别的时刻到了。
养父母一家全送到了院门口。
李秀莲拉着田玉兰的手,一遍遍叮嘱:“路上一定慢点开,到了潭州记得来个电话。”
她说着,又将一个布包塞到田玉兰手里,“自家灌的香肠和腊肉,带回去吃。”
田玉兰接过还带着温热的布包,指尖发烫,心里更是滚烫。
“大姐,放心吧,一到我就让石安给你们报平安。”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这间充满烟火气却也简朴的屋子,语气温柔却坚定:
“眼看快过年了,家里要添置的年货、走亲访友的礼物,还有望祖开店需要打点的地方,方方面面都得用钱。
我留了些钱在石安那儿,你们千万别省着,该用就用,就当是我这个做妹妹的一点心意,也想为这个家出份力。”
“哎呀……那怎么好意思嘛!”
李玉莲话音未落,一旁抽着旱烟的王老实忽然磕了磕烟袋锅,声音有些沙哑地开口:
“玉兰妹子…这情分,我们记下了。等闲下来了…就常回来看看。”
他话不多,但每个字都像砸在地上一样实在。
“石安,你娘给你的,你就好好拿着。记着,以后有两个妈疼你,你得加倍有出息。”
王石安重重点头:“爹,我晓得。”
最不舍的是王望祖。
他围着车子转了两圈,最后挠挠头,对田玉兰说:
“阿姨,等开春我店里的活儿不忙了,就去潭州看您和我哥!”
年轻人眼里有离别的失落,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田玉兰摸摸他的头,心里软成一片:“好,阿姨在潭州等你。”
最后,她将目光转向王石安。
儿子站在养父母身边,身形挺拔,眼神沉静,已经有了男人的担当模样。
她走上前,替他理了理本就很平整的衣领,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最简单、也最沉重的嘱咐:
“在家…好好的。”
“嗯。”
王石安重重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母亲:
“妈,您路上小心。年后见。”
没有过多的拥抱和眼泪,所有的牵挂和不舍,都融进了这平静的注视和简短的话语里。
他们都知道,这次的离别,不是为了走散,而是为了下一次更踏实的团聚。
田玉兰坐进车里,隔着车窗向院门口那一家人挥手。
车子缓缓启动,驶出村口,后视镜里,那几道身影一直站着,越来越小,却始终清晰,如同烙印。
直到拐过弯,再也看不见了,田玉兰才缓缓靠回椅背,闭上眼,任由两行热泪悄无声息地滑落。
这泪水里,有离愁,但更多的是欣慰和充满希望的期待。
与此同时,院子里。
车子消失在视线尽头,刚才热闹的院子瞬间安静下来,只余下鸡鸣和风声。
王石安站在原地,望着空荡荡的村路,心里也空了一下。
但很快,养母李秀莲温暖的手掌拍在他的背上:
“走,儿子,跟娘去镇上割点新鲜肉去,再买几条鱼,眼看要过年了,咱们也把年货置办起来!”
这声“儿子”,这份如常的烟火气,瞬间将王石安拉回现实,填满了那片刻的空荡。
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转身应道:
“好!娘,咱们今天多买点,把年过热闹!”
“望祖要一起去不?”王石安回头看着望祖。
“怎能少得了我哟!肯定去撒……”
王望祖把摩托车推出来,用袖子抹了把后座:
“哥,你带我妈坐班车吧,我骑摩托先去看看肉摊开张没!”
说完便风风火火地蹿了出去。李秀莲望着小儿子扬起的尘土,笑骂了句“冒失鬼”,眼角却堆起欣慰的褶子。
晨雾未散,通往镇集的路前两年已经硬化成水泥路,可比以前的土路好的多,车轮再也碾不出痕迹。
路修的好,家里也添置了一辆三蹦子,干农活拉拉工具和肥料啥的。
王石安扶着养母坐上三轮车,车斗里铺着稻草,李秀莲把旧棉袄垫在身下,絮絮说着往年赶集的趣事。
王石安开着三蹦子,载着李秀莲往朝阳镇而去。
寒风掠过枯荷塘,却吹不散李秀莲语气里的暖意:
“你俩小时候,每回赶集就蹲在卖炮竹的摊子前挪不动腿,非得买两挂‘大地红’才肯回家。唉…这一转眼,你俩都长大了……”
王石安稳稳地把着三蹦子的方向把,透过后视镜,他看到养母李秀莲裹紧了棉衣连着的帽子,眯着眼看着路边飞速后退的田野,那眼神里,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更有看着儿子能独当一面的欣慰。
“可不是嘛娘!
”王石安接过话头,声音带着笑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唏嘘。
“那时候觉得‘大地红’就是世上最响最好听的声音。现在啊,还是觉得咱这三蹦子的声音最踏实,能载着您去赶集,比啥都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小石头成长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小石头成长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