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全演,要浓缩。”
陆衍之忽然站起来,椅子在地板上滑出刺耳的声响。他伸手穿过光带模型,细碎的光点粘在指尖,像攥住了一把星星,
“就像三小时电影剪十秒预告片,还得剥掉所有文化壁垒 ——
不用讲语言、不用解释历史,只用宇宙通用的‘语言’,让它们一眼看懂:人类文明,值得留着。”
此时倒计时显示屏的红色数字刚跳到 24:00:00,秒针跳动的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陆衍之盯着那串数字,突然开口:
“不破解,不伪造,直接发‘简历’。”
这句话让实验室瞬间陷入死寂。
负责数据解码的小林手里的咖啡杯 “哐当” 砸在桌上,褐色的液体溅到键盘缝里;
老周刚调出的加密算法界面还亮着,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没敢按。
所有人的目光都钉在陆衍之身上,而他已经俯身调出了空白数据框:
“浓缩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6 小时内必须打包完成 —— 倒计时现在开始。”
接下来的 6 小时,实验室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冷光灯下,二十多个人的影子在屏幕上晃来晃去,有人眼睛红得像充血,有人嘴里嚼着冷硬的三明治,手指还在飞快敲代码。
陆衍之的电脑旁堆着三个空咖啡罐,他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倒计时,又低头核对数据 —— 光是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编码,团队就卡了整整 40 分钟。
最初用 ASCII 编码转换英文 “Treat others as you would be treated” 时,二进制串总出现乱码,小林抱着主机箱跑遍了三个备用机房,才找到一台能兼容星际传输协议的旧服务器,
最终将 168 位二进制代码 “0 0 0 0 00 0 0 0 00 0 0 0 0 00 0 0 00 0 0”
反复校验了 12 次,才确保传输时不会失真。为了让冰冷的数字有温度,美术组的小苏熬夜画了 15 帧 / 秒的 “拱手礼” 线条动画,
从双手抬起的弧度到指尖的角度,都参考了《论语》古画里的形制,最后嵌在代码流里,像给数字串系了个温柔的结。
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曲线提取则更费功夫。团队从卢浮宫官网申请到 4000 万像素的高清原图,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逐帧剥离画布纹理和背景干扰,
最终从面部轮廓中筛选出 200 条关键曲线 —— 光是嘴角那道微笑弧线,就对比了 12 个不同光影版本,从清晨柔和的侧光到午后的顶光,模拟出微笑 “慢慢绽放” 的动态过程。
当屏幕上的曲线从浅淡的虚线逐渐变成饱满的实线时,小苏突然红了眼:
“你看,就算没有文字,外星人也该知道‘美’是什么吧?”
爱因斯坦的 E=mc2 可视化,更是让物理组的老周熬白了头。
他们没有用公式,而是参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碰撞实验影像,用夸克粒子模型模拟质量转化过程:3000 个紫色粒子先以 0.1 倍光速聚集,形成直径 5 厘米的 “质量球”,
随后在 0.03 秒内炸开,释放出金色能量波 ——
能量波的传播速度严格按照相对论设定为 0.3 倍光速,连波峰的震荡频率都对应着实际能量释放数据。
老周指着屏幕说:“就算不懂物理,也能看明白‘这堆东西变成了那道光’,比公式直观一万倍。”
这些还不够,陆衍之总觉得少了点 “人味儿”。他翻遍了团队的数据库,最终敲定了三个藏着文明温度的案例: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他们没有只画线条,而是用发光的银线标出从泉州港到东非蒙巴萨的 1.2 万公里路线,线上缀着的船型光点,每个都对应着当年船队的实际规模 ——
最大的宝船长 44 丈、宽 18 丈,光点的大小也按 1: 的比例还原。旁边附带的 3D 扫描图里,水稻种子的胚芽、青花瓷的缠枝莲纹都清晰可见,
甚至还有当时与古印度交换的胡椒样本显微图 —— 陆衍之特意标注:“1405-1433 年,200 余艘船,携带的是种子与瓷器,而非枪炮。”
阿波罗 11 号的登月脚印,他们用 NASA 提供的原始扫描数据,将分辨率调到 0.01 毫米 —— 放大 1000 倍后,月球尘土里的硅铝颗粒、脚印边缘的沙粒堆积角度都清晰可辨。
老周还在脚印旁加了一段声波可视化:阿姆斯特朗那句 “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的语音波形,像一道浅金色的波浪,和脚印的轮廓叠在一起。
“这不仅是个脚印,” 陆衍之说,“是人类从‘地球囚笼’里走出来的第一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