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大》篇开篇语:别陷在“常规操作”里,遇事多问“根本要解决啥”
有的人做事,一收一放、一拉一推,手段完全超出常人预料;
普通人看到这种操作会惊呼“看不懂”,但真正的豪杰大佬,一眼就能看透背后的关键逻辑。
这就是专门汇集“不拘小节、直击核心”案例的“见大”篇核心逻辑!
“见大”不是“搞特殊”,是“不被小事绑住,盯着根本目标”
“见大”不是故意玩花样,而是懂得“抓重点、放细枝末节”。看似“反常规”,其实都是盯着“长远安危”“根本矛盾”在发力,普通人惊于“手段怪”,豪杰却懂“目标准”。
想做到“见大”,关键不在“比别人聪明”,而在“不被眼前小事带偏”。遇到事别先想“别人都怎么做”,先问“我最终要达成什么”:比如职场上遇到项目瓶颈,别死磕“流程对不对”,想想“核心问题是资源不够还是方向错了”;生活里处理矛盾,别纠结“谁先低头”,琢磨“我们要的是解决问题还是争输赢”。能跳出“常规思维”,盯着“根本目标”动脑子,你也能有“豪杰式”的清醒。
【原文】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
寻常所惊,豪杰所了。
集“见大”。
下面,让我们进入《见大》古代经典案例:
姜太公&孔子:别被“名声”“才华”骗,看本质“能不能用、该不该留”
姜太公:三次召不来的“高士”,直接斩!
姜太公(太公望)被封到齐国后,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宣称“不愿给天子当臣子,不愿和诸侯交朋友”,大家都觉得他是贤能的人。姜太公派人去召他,去了三次,华士都不肯来,姜太公直接下令把他杀了。
周公(姬旦)听说后赶紧问:“这人是齐国的高士啊,为啥要杀他?”姜太公回答:“他说不愿给天子当臣、不愿和诸侯交友,那我作为齐国君主,还能让他当我的臣子、和他交朋友吗?我都没法用他、没法和他相处,这种人就是对国家没用的‘弃民’;召了三次都不来,就是故意违抗君主的‘逆民’。要是把这种人当‘榜样’宣扬,让全国人都学他,那我还能管谁、跟谁当君主呢?”
孔子:能搅乱孔门的“闻人”,必须除!
少正卯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的弟子们好几次被少正卯吸引过去,导致孔门“三次人满、三次空荡”。后来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直接在宫殿外的两座高台下把少正卯杀了。
子贡赶紧上前问:“少正卯是鲁国有名的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太妥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大恶行,连盗窃都不算在内:一是心思通达却用心险恶,二是行为乖僻却固执不改,三是说话虚伪却能言善辩,四是专记丑恶之事还到处宣扬,五是顺着错误的道理还加以粉饰。这五种恶行,只要占了一种,就该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五种全占了。他是小人里的枭雄,这种人不能不杀!”
冯梦龙点评:辨清“真有用”和“假有用”,才是治国/处世的关键!
-齐国之所以没有“游手好闲、不服管教的人”,最终没变成弱国,就是因为姜太公敢斩“虚名无用”的华士。韩非子在《五蠹》里批判“无用之民”的观点,其实就是从姜太公这里来的。
-小人要是没什么过人本事,还不足以扰乱国家;但要是小人有才华,却不肯受君子的约束,那反而会给国家添乱,君子也绝不会轻易放过他。少正卯能煽动孔子的弟子,甚至想压过孔子一头,这种人怎么能和他同朝共事?孔子果断下手,不只是为了制止当时“用歪理扰乱朝政”的情况,更是为了给后世“用错误学术害人”的人立下警戒。
-华士是有虚名却没实际用处,少正卯是看似有大才、实际却不能用。那些奸邪谄媚的人,聪明的君主还能分辨并诛杀;但像华士这样的“高士”、少正卯这样的“闻人”,要是没有大圣人的眼光,根本看不出他们该杀。
-唐朝的萧瑶特别喜欢信奉佛教,唐太宗就下令让他出家当和尚;唐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县丞郭仙舟投递密封奏章献诗,唐玄宗下敕令说:“看他们的诗文,是推崇道教,对当下政务没什么实际用处,就按他们喜欢的来办吧。”于是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去当道士。这种处理方式,和孔子、姜太公的思路暗暗相合——要是让信佛的都去出家,崇道的都去当道士,那士大夫里搞“异端学说”的人,自然就消停了。
姜太公和孔子的智慧,在于不被“高士”“闻人”的虚名迷惑:姜太公看清华士“不服管教=无用弃民”,留着只会乱风气;孔子看透少正卯“有才无德=祸国枭雄”,活着只会搅乱朝政。他们都知道,对国家/团队来说,“听话能用”比“名声好听”更重要,“有德守规”比“才华出众”更关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