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他手里紧紧攥着那份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指腹一遍遍轻轻划过自己的名字。
他脸上的笑容带着几分僵硬,嘴角微微上扬,眼神却还有些发直,显然还没从巨大的惊喜中回过神来,那是一种交织着难以置信、激动与些许茫然的笑。
明悦悄悄瞥了一眼旁边悬浮的情绪值面板,只见“喜悦”那一栏的数值正像雨后春笋般稳步上升,第一次稳稳地超过了盘踞许久的“压抑”。
明萱抱着一摞信件快步走过来,脚步轻快得带起一阵风,脸上的红晕透着雀跃的神情。
她把信件一股脑地递到周萍面前,语气急促又兴奋:“报社那边刚打电话来,说反响特别好!好多读者来信想请教问题呢,你看这一摞,都是给你的!”
周萍有些手忙脚乱地接过信件,只见信封上的邮票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有的印着校园风景,清新雅致,一看就知道是学生寄来的。
有的邮票已经有些泛黄,边角微微磨损,想必是老先生的手笔,透着岁月的沉淀;更有一个厚实的信封上,贴着精致的花鸟邮票,色彩鲜亮,一看就很用心。
明萱在一旁指着那个信封,补充道,眼里闪着光:“这里面还有位藏书家,说看了你的文章,觉得观点特别对胃口,特别投缘,想约个时间和你见面聊聊古籍呢!”
周萍捧着那些信,手指微微颤抖,那些薄薄的信封此刻在他手里却重若千钧。
他低头看着那些信,心里暖洋洋的,再也容不下一丝一毫的不安。
这些信就像一束束光,明亮而温暖,穿透了他过去二十多年灰暗人生里积压的层层阴霾,照亮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
他抬起头,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看向周围的人,眼神里满是探寻与确认:“我……我真的可以吗?他们……他们真的是因为我的文章……才愿意相信我、认可我吗?”
“怎么不可以?”小明从外面大步走进来,军绿色的短衫衬得他精神抖擞,浑身透着一股爽朗劲儿。
他手里扬着几张戏票,脸上笑开了花,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语气带着不容分说的热情:“今晚新新大戏院有梅兰芳先生的戏,《贵妃醉酒》,我特意多买了几张,一起去?正好认识些文化界的朋友,都是爱书、懂书的人,对你以后的专栏也有好处,多交些朋友总是好的。”
那晚的周萍,穿着汪曼春做的那件深蓝色长衫,站在灯火辉煌的大戏院里,水晶灯的光芒洒在他身上,竟也生出几分从容的气度。
这是他第一次在这样的社交场合挺直了腰杆,胸膛不再习惯性地佝偻着,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不再是那个总是躲在父亲身后、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的周家少爷。
当有人主动和他谈起古籍版本的异同,他能从容不迫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从纸张的质地谈到刻工的优劣,条理清晰。
当几位编辑围过来和他畅谈专栏未来的方向,他眼神明亮,条理清晰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从选题的角度到行文的风格,都有自己的考量,自信满满。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周围人看他的目光里,没有了过去那些若有似无的轻视与怜悯,多了几分真诚的尊重与认可。
(醒木又拍)
日子就像指间的细沙,在忙碌与充实中悄然滑落,不知不觉间,又是数月过去。
周萍的专栏越办越红火,每期文章一出来,总会在文化圈引起不小的讨论,街头巷尾的书报亭里,《申报》一到,他的专栏版面总是最先被翻阅的地方,油墨香里都透着受欢迎的气息。
他的名字渐渐在文化圈有了些分量,提起周萍,人们总会说一句“那个写古籍鉴赏的年轻人,眼光独到,文笔也好”,语气里满是赞赏。
这天午后,阳光正好,透过茂密的树叶,在地上洒下点点光斑,像撒了一地碎金。
小明抱着一摞用牛皮纸仔细包着的新到古籍,脚步轻快地走进书店,鞋跟敲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打破了书店的宁静。
刚路过几排书架,就撞见周萍正坐在靠窗的桌前凝神修改稿件。
他时而眉头微蹙,像是在斟酌某个词语的用法,反复推敲。
时而提笔快速修改,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在安静的书店里格外清晰。
过去那股挥之不去的、让人心疼的压抑感,早已被一种沉静的自信取代,周身都透着一股与书籍相融的平和气息,温润如玉。
“周先生,”小明把书轻轻放在桌上,尽量不发出声音打扰他,然后指着最上面一本,语气里带着几分得意:“这批是刚从苏州收来的善本,费了不少功夫才弄到手,你瞧瞧有没有能用得上的素材?这本线装的《金石录》,我看着就不错,品相极好。”
周萍抬眼,目光落在那本《金石录》上时,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整个人都亮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混沌轮回之爱永恒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混沌轮回之爱永恒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