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砚舟再次踏入凤仪宫,已时隔一月之久。这一月的时光,于朝堂而言,宛如一场翻云覆雨的风暴。
自登基以来,顾砚舟便将目光投向那些前朝老臣。这些老臣盘根错节,倚仗着往日根基,对新帝政令多有抵触。顾砚舟深知,若不将他们压制,新政便难以推行。于是,他以雷霆之势出手。先是暗中收集那些老臣营私舞弊、结党营私的罪证,待时机成熟,便在朝堂上一举发难。御史台的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出,一桩桩罪行被公之于众。老臣们惊惶失措,想要辩解却又证据确凿。
朝堂之上,往日趾高气昂的老臣们如今呼告无门。他们有的伏地痛哭,祈求皇帝开恩;有的愤怒咆哮,指责这是新帝的阴谋。然而,顾砚舟心意已决,不为所动。在牢狱与性命的威慑下,这些老臣最终只得俯首称臣,向新帝屈服。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也悄然生变。礼部依照惯例,为充实后宫,一连甄选了十几位才貌出众的女子入宫。她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踏入这深宫内苑。然而,顾砚舟整日埋头于朝堂之事,对这些新入宫的娘娘们连看都不曾看一眼。在他心中,朝堂的稳定、国家的治理远比后宫的粉黛更为重要。
在法治建设上,顾砚舟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他忙于与朝中心腹大臣商议,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律法条规。从市井交易的细则,到官员的考绩奖惩,都有了更为严苛的准则。
经济领域中,顾砚舟着力发展民生。他深知农事乃国之根本,果断颁行减税轻赋之策,减轻农桑负担。同时,征调民夫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无数劳工在河畔挥汗如雨,随着水利工程的推进,农田灌溉得到极大改善,百姓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文化与人才方面,顾砚舟同样未曾忽视。他下令在各地增办学堂,广招鸿儒硕学担任先生,鼓励民间子弟入学读书。还大兴文治之风,对优秀的诗词、书画佳作予以厚赏。一时间,文化领域呈现出勃勃生机。为选拔贤才,他革新科举制度,增设新科,选拔那些真正有治国之能、济世之才的人。被选中的能人志士们怀着一腔热血,奔赴各个岗位,为新朝的发展贡献力量。
尽管顾砚舟因忙于政务未能亲自出宫,但他心系黎民。派出的心腹大臣们身着便服,轻车简从,奔赴各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夫交谈,了解庄稼收成与赋税情况;走进市井街巷,倾听百姓对新政的看法;探访贫苦人家,查看是否有流离失所、衣食无着之人。大臣们将各地民情民意详细记录,快马加鞭送回宫中。顾砚舟收到奏报后,及时做出决策,采取措施解决百姓的疾苦。
渐渐的,百姓们感受到了这位帝王的爱民之心。曾经那些因顾砚舟登基方式而质疑他、认为他谋朝篡位的声音,也逐渐消失。百姓们其实并不在乎谁坐龙椅,他们只渴望能安稳地活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交够赋税,剩下的能养活一家老小。不用被无端拉去当苦役,也不必在战场上充当炮灰,这便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而顾砚舟的一系列举措,正朝着让百姓过上这种安稳生活的方向前行。
夜色如墨,凤仪宫在月光下更显幽静。檐角铜铃在夜风中发出细碎声响,顾砚舟屏退宫人,独自穿过九曲回廊。
寝殿内烛火摇曳,佩思卿如海棠般静静卧于床榻。顾砚舟放轻脚步,在床边坐下。昏黄光影里,她眉眼舒展,褪去了白日里的清冷锋芒。他伸手为她掖了掖被角,指尖不经意拂过她额前碎发,心底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柔软。
许是动作惊扰了浅眠的她,佩思卿轻皱秀眉,未睁眼便往内侧翻身。顾砚舟望着她的背影,无声叹息,起身去净手更衣。
待他宽衣上床,从背后轻轻揽住佩思卿。她的身子微微一僵,却并未挣脱。
“怎么不等我就睡。”顾砚舟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昵。
“陛下日理万机,臣妾当陛下不会来了。”佩思卿的声音从锦被中传出,带着淡淡的疏离。
顾砚舟轻叹一声,将她往怀里拢了拢,“这一月,朕的确疏忽了你。”
佩思卿沉默片刻,缓缓道:“陛下心系天下,自是应当。只是这后宫,如今倒像是一座寂静的牢笼。”
顾砚舟眉头微蹙,“朕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让这天下更好,让你我能安稳地在一起。”
“可这安稳,是用多少人的鲜血与眼泪换来的?”佩思卿转过身,直视着他的眼睛,“那些前朝老臣,他们虽有过错,可陛下手段未免太过狠厉。”
顾砚舟目光坚定,“若不如此,新政难行,这天下又怎会有太平之日?朕身为帝王,有些事不得不做。”
佩思卿别过头,“陛下有陛下的考量,臣妾自是不懂。只是臣妾害怕,害怕陛下在这权力的旋涡中,迷失了自己。”
顾砚舟轻轻抚上她的脸,“朕不会迷失。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这天下苍生。朕推行法治、发展经济、重视文化,都是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生缘,三生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生缘,三生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