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未明指兵部,但那怨怼的眼神和话语中的“搜刮一空”,已将矛头直指「兵部尚书令」云焘。
云焘前些时日还因平叛镇海城一事,兼了「文定阁协办大学士」一职,正是春风得意,此刻却被周民倚激了一发,定然是按耐不住。
果然,周民倚话音未落,云焘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动作之大,带得腰间玉环铿锵作响!他虎目圆睁,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周民倚,声如洪钟,带着一股不似平常的直率与火气:
“周尚书此言差矣!简直…简直是不知轻重缓急!”云焘的声音震得殿梁嗡嗡作响,他先是对着上位方向一抱拳,
“殿下、娘娘明鉴!《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我大宁是何种光景?吴逆肆虐湖广,李航盘踞东南,西北流寇未靖,熊奴虎视眈眈!此乃国朝存亡续绝之秋!兵事,便是最大的事!最大的事!”
他转向周民倚,目光如电:
“你工部要人?要钱?好!我兵部前线将士,枕戈待旦,浴血厮杀,他们要不要粮饷?要不要兵员补充?那些囚徒,虽非良善,但填壕沟、运辎重,总能顶个人头!与其让他们在牢里白吃粮食,不如拉到战场上为大宁效力!这难道有错?
周尚书只看到你的工部过着苦日子,可曾看到前线将士缺衣少食,刀剑卷刃?可曾看到多少州县沦陷,多少黎民涂炭?!”
云焘越说越激动,须发漂浮:“国家艰难至此,当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共度时艰!工部不思如何开源节流,将每一分银子、每一份人力都用在刀刃上,用在保家卫国的兵事上!反而斤斤计较于修造营建之工?!
周民倚,你扪心自问,是工部的日子重要,还是保住这祖宗传下来的江山社稷重要?!” 这番质问,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也彻底撕开了工部与兵部之间尖锐的矛盾。
周民倚被云焘连珠炮般的质问和那顶“不顾江山社稷”的大帽子砸得脸色涨红,嘴唇哆嗦着想要反驳:“云焘!你…你强词夺理!皇家体面亦是国体!岂能…”
“好了!” 一直沉默旁观的「文成阁大学士、刑部尚书令」周士良不得不站起身来,出声打断二人争执,试图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二位尚书皆为国事操劳,拳拳之心可鉴。然当务之急,是商议解决之道,而非意气之争。”
他转向上首,躬身道:“殿下,娘娘,吏治、饷银、工役,环环相扣,皆因国库空虚,财源枯竭而起。老臣以为,当务之急,需户部拿出切实可行的开源节流之策,统筹全局。”
被点名的「户部尚书令」林道煌,苦着脸站出行列,声音充满了疲惫与无奈:
“列位朝工明鉴,开源?谈何容易!中原数省为供湖北军饷,税赋已预征至三年后!东南财赋重地,尽在李航掌控,钱粮半分不入中枢!西北数省虽勉强维系,然其地贫瘠,自顾不暇!
朝廷所能仰仗者,唯京畿、东北及部分尚能控制的运河漕运!然京畿之地,为供养禁军及皇室用度,早已不堪重负!”
略微一顿,他拿出袖中帕子擦了擦脸上汗珠,
“节流?各部各衙,哪个不是寅吃卯粮?兵部军费乃无底洞,吏部官员俸禄拖欠如山,工部大工无米下锅…老臣…老臣纵有通天之能,也变不出银子啊!”
他一番话,将户部的窘迫推到了极致,也道出了帝国财政彻底崩溃的残酷现实。
正在众人细细消化林道煌话中信息之际,「都察院正卿」杨涟,面长而颧骨高突、目光锐利,右脸皆是麻子,此时出列奏道:
“林尚书所言固是实情。然老臣巡按地方所见,吏治之坏,远超苟阁老所陈!捐官泛滥,导致‘官如传舍’,人人只求速速敛财,无心治事。更有甚者,与地方豪强、胥吏勾结,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河南归德府,去岁因强征‘剿饷’,已激起民变!虽被镇压,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再不严惩贪墨,整肃吏治,恐吴逆未平,中原腹地再生大乱!” 他将吏治腐败与民变风险直接挂钩,令殿内气氛更加压抑。
随后,「刑部尚书令」周士良也补充道:
“杨总宪所言极是。刑部亦接各地急报,因战乱、饥荒、吏治败坏,流民四起,盗匪横行。各地牢狱空虚,非因囚徒充军,实因法纪松弛,缉捕无力,或地方官为省口粮,草草结案甚至纵囚!长此以往,国法何在?秩序何存?”
「礼部尚书令」赵仕吉平日总是笑脸盈盈,此刻也忧心忡忡地开口:
“吏治、财赋、刑狱,皆关乎国本。然礼部亦有一忧。虽然前番已论定暂停科举,但科举乃抡才大典,国之储才根本。若科举废弛,人才不继,则朝廷何以维系?此亦关乎社稷长远!”
“朝中尚且有我等老臣维系,地方选才混乱安能长久稳定?只今岁半年,礼部仪制清吏司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黑吉两辽等士子帖文三千余份,件件哭诉入仕无门、用才无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州明夷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神州明夷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