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南征的大军如同一股钢铁洪流,冲破北地的严寒,滚滚南下。天工院则如同这台战争巨兽的心脏,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搏动,将武器、弹药、以及至关重要的技术保障,通过初步建立的驿道和正在规划中的铁路雏形,源源不断输向前线。
凌云坐镇北平,却仿佛能听到千里之外的火炮轰鸣。通过马三宝建立的紧急信道(结合了快马接力和使用中的短途电报试验段),前线的战报和需求雪片般传来。战争,成为了检验天工院成果最残酷也最有效的试金石。
最初的战事进展顺利。燕军精锐在朱棣的指挥下,机动灵活,屡破敌军。装备燧发枪的神机营在野战中表现出色,密集的齐射多次击溃了数量占优的朝廷步兵。轻型“虎蹲炮”伴随步兵行动,在攻坚和防御中提供了及时的火力支援,尤其是新研发的“开花弹”,第一次在实战中应用,就在一次击退朝廷骑兵冲锋时展现了恐怖的杀伤力,空爆的弹片如雨点般洒下,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
捷报传回,天工院内欢欣鼓舞。工匠们看到自己亲手打造的武器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自豪感油然而生,生产热情更加高涨。朱棣也特意传令嘉奖,对天工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
然而,战争的考验远不止于此。随着战线拉长,深入敌境,问题开始暴露。
首先便是后勤补给的压力。尽管凌云极力推行标准化,但漫长的补给线依然脆弱。运输途中,弹药受潮、零件丢失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燧发枪精密的击发机构,在恶劣的行军环境下,故障率开始上升。前线将领抱怨部分火铳“娇气”,不如旧式火绳枪皮实。
其次,朝廷方面在吃了亏之后,也开始调整战术。他们避免在开阔地带与燕军新式火器硬碰硬,转而利用城池固守,或是诱敌深入险要地形,进行伏击和骚扰。攻城战,成为了燕军面临的主要难题。现有的“虎蹲炮”对付野战工事尚可,但对于城墙坚厚的府县城池,则显得力不从心。
这一日,一份来自前线济南府战场的紧急军报送到了凌云案头,语气十分严峻:燕军围攻济南日久不克,守将铁铉防守顽强,利用城头火炮和弓弩大量杀伤燕军。朱棣试图用“虎蹲炮”轰击城墙,但效果甚微,反而因为炮位暴露,损失了几门宝贵的火炮。军中开始出现急躁情绪,甚至有人对火器的效用产生了怀疑。
“攻城……城墙……”凌云盯着地图上济南的标记,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是南下战略的关键节点。若济南久攻不下,燕军锐气受挫,后勤压力倍增,整个南征计划都可能夭折。
必须拿出更强大的攻城武器!
他立刻召集核心工匠,尤其是负责火炮研发的团队。“虎蹲炮的威力已到极限。我们需要更大的炮,能发射更重的弹丸,足以撼动甚至摧毁城墙的重炮!”
这个想法令人咋舌。铸造远超“虎蹲炮”口径的重型攻城炮,涉及的材料、工艺、运输、发射安全等一系列难题,都是空前的挑战。
“先生,如此重炮,炮管铸造极易出现砂眼气泡,强度堪忧啊!”负责铸造的老工匠担忧道。
“运输怎么办?几千斤的大家伙,怎么运到前线?”
“还有,这么大的炮,后坐力惊人,炮架如何承受?点火发射更是危险重重!”
面对众人的疑虑,凌云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工程学思维。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
“炮管强度,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双层铸造法,或者内部镗孔后嵌套加强衬管的方法。材料上,必须使用最优等的‘星火钢’,冶炼过程严格控制。”
“运输,可以设计可拆卸的炮身和炮架,化整为零,用加强的马车和滚木运输,到前线再组装。”
“炮架和后坐力,需要重新设计,采用更坚固的结构和有效的制退装置,比如在炮尾挖掘驻锄坑,或使用大型缓冲木垫。”
“至于点火安全,设计更长的点火索,挖掘坚固的发射掩体,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凌云亲自绘制草图,计算大致参数,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天工院最优秀的力量被集中起来,日夜攻关。炉火映照着工匠们满是汗水和坚定的脸庞,敲打声、铸造声、争论声不绝于耳。
就在重炮项目紧张进行时,济南前线再次传来不利消息:朝廷可能派出了援军,试图内外夹击燕军。局势万分危急!
压力之下,凌云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不等重炮完全成熟,先赶制一批口径稍小、但炮管加长、装药量增大的“长身管攻城炮”,火速运往前线,以解燃眉之急。同时,他派出一支由资深工匠组成的技术支援小队,携带专用工具和备用零件,随军行动,负责火炮的现场组装、调试和维修保障。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第一批六门散发着钢铁与油脂气息的“长身管攻城炮”和技术小队冒着风雪离开北平时,所有人的心都悬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