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质地细腻、带着淡淡檀香的拜帖,静静躺在凌云的案头。上面那枚用朱砂精心绘制的齿轮,线条流畅精准,绝非寻常画工所能为;旁边那行娟秀小楷,“闻君惊雷之技,心向往之。江南春色正好,亦有巧思万千,愿与君共参造化,岂不美哉?”更是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雅致与自信。在这北平之地,尤其是在刚刚经历过内部清查、风声鹤唳的天工院,这封拜帖的出现,犹如一只色彩斑斓的异蝶闯入肃杀的军营,显得格外突兀而又引人遐思。
“江南…巧思…”凌云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他并非对江南的工艺水平一无所知。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芜湖的炼钢、乃至松江的棉纺,无不代表着这个时代手工业的巅峰。那里商业繁盛,工匠阶层活跃,确实可能孕育出不同于北方军工体系的、更加灵活精巧的技术路线。若在平时,他或许会乐于与之交流。
但此刻,时机太过敏感。“惊雷铳”的轰鸣余波未平,内部泄密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周铎等文官虎视眈眈,任何与外界、尤其是与南方不明势力的接触,都可能被解读为致命的把柄。这封语焉不详的拜帖,是纯粹的学术橄榄枝,还是裹着蜜糖的毒饵?递帖之人,是真正醉心技艺的奇人,还是某个庞大势力派来的探子?
他唤来心腹学徒,低声吩咐:“去查,这帖子是谁递进来的,经过哪些人的手,那个送帖的南方商人,现在何处,有何举动。” 学徒领命而去,凌云则将拜帖小心收起,决定暂时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他深知,在这权力与技术的漩涡中,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
技术的攻坚,却不会因外界的纷扰而停下脚步。燧发枪项目遭遇的瓶颈,像一块巨石压在“云枢阁”项目组每个人的心头。击发机构的可靠性,尤其是那根要求极高的弹簧钢,成了横亘在前的天堑。
工棚内,炉火通红,气氛却有些沉闷。李小柱又一次从淬火池中夹起一根细长的钢条,进行弯曲测试。只听“啪”的一声脆响,钢条再次断裂,碎片险些崩到他的脸上。
“又断了!”李小柱懊恼地将钳子摔在铁砧上,满脸的煤灰混着汗水,勾勒出沮丧的线条,“先生,这已经是第三十七种配比了!不是太脆就是太软,要么就是弹力不足!这…这燧发枪,莫非真是镜花水月?”
周围的工匠们也面露疲态,连续的高强度试错,消耗的不仅是材料,更是信心。
凌云拾起地上的断口,就着火光仔细审视。断口呈现出不均匀的晶粒结构,显示出热处理过程中温度控制或冷却速度存在问题。他没有立即责备,而是平静地问道:“记录呢?炉温、渗碳时间、淬火油的温度,都记清楚了吗?”
“记…记了。”负责记录的年轻学徒连忙捧上厚厚的记录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据和简图。
凌云接过簿子,翻到最新一页,指着上面的数据说:“看,这次我们将渗碳时间延长了半刻钟,淬火油的温度也降低了十度,但结果依旧不理想。问题可能不在单一参数,而在于整个工艺流程的匹配度,甚至可能与我们使用的铁矿本身的杂质含量有关。”
他放下记录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诸位,我知道大家很辛苦,也很挫败。但你们要记住,我们正在走的,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的师傅可以请教,没有成熟的方子可以照搬。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我们排除一个错误的选项,都是在向成功的彼岸靠近一步。这断口,这数据,就是最好的老师!”
他走到一块临时充当黑板的本板前,用炭笔画出了简单的铁碳相图示意图,尽量用工匠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不同温度下钢材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淬火和回火的原理。“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尝试,而是要通过这些失败,去理解钢铁的‘性情’,找到控制它、驾驭它的‘规矩’。”
凌云的讲解,如同一股清泉,驱散了工棚内的焦躁之气。工匠们围拢过来,眼神重新焕发出专注的光芒。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提议改进测温方法,有人建议尝试不同的渗碳介质(如使用骨粉或食盐),还有人根据经验觉得可能是锻打环节的折叠次数不够影响了材质的均匀性。
看到大家的思路重新被激活,凌云心中稍慰。他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材料攻关小组”,由李小柱牵头,系统性地梳理所有失败案例,建立更精细的试验档案。同时,他授意小组开始设计一套简易的弹簧疲劳测试机,用机械的方式模拟数千次击发,以便量化评估弹簧的寿命,而不是仅仅依赖一次性的弯曲测试。
就在燧发枪项目组重整旗鼓之际,马三宝那边的调查有了初步结果。他在一个傍晚悄然来到凌云的值房,屏退左右。
“凌先生,那个递帖的商人,查清楚了。”马三宝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东厂特有的阴冷气息,“化名张广财,苏州府人士,明面上是做丝绸生意,规模不小,与江南织造局的几个管事确有往来。但咱家的人发现,他的船队不止跑内河,偶尔也会接一些通往闽浙沿海的私活,接触的人三教九流,其中……似乎有濠境(澳门)那边番商的影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