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甲锥”如同坚不可摧的盾牌一般,暂时抵挡住了铁骑如狂风骤雨般的猛烈攻击,使得居庸关的战线陷入了一种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这无疑为天工院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喘息时间,但凌云的内心却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下来。
他心里非常清楚,这种投枪战术虽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绝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奏效。平安绝对不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他必定会在短时间内想出应对之策,以破解天工院的这一战术。
凌云深知,要想真正改变步兵与重骑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局面,燕军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能够持续且强大的远程火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让燕军在面对重骑时不再处于绝对的劣势。
在“云枢阁”的深处,一个被严密保护的区域内,所有的研发重心都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再次聚集到了那个终极目标之上——实用化的火器。
然而,“破山”巨炮的惨痛教训依然历历在目,它的笨重、昂贵以及一次性使用的特点,都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绝不是理想的答案。
凌云,这位才华横溢的发明家,将他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轻型化、可量产、能够装备部队的火铳。他深知,只有这样的火器,才能真正改变战争的格局。
但现有的火门枪、盏口铳,射速慢、精度差、射程近,对付无甲目标尚可,面对重甲则如同挠痒。必须跨越!
凌云的目标极为明确:射速、精度、威力,三者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关键,便在于点火方式和弹药。
他将“云枢阁”的火器研发力量分为明暗两线。
明线,依旧改进现有火铳。加长铳管以期提升射程和精度(滑膛枪时代,长管即精度),统一口径,制作更精密的通条和清理工具,并尝试用“星火钢”制作更耐用的铳管。这些改进见效快,能不断为前线提供略优于对手的装备,维持均势,也为暗线的研发打掩护。
暗线,则由他亲自督导,在一个更加隐蔽的工区内,进行着两项堪称革命性的预研:
一、 燧发枪机。摒弃缓慢、不可靠的火绳,采用燧石击打钢轮(最初方案)或砧板(改进方案)产生火花,引燃药池中的引火药。这将极大简化射击流程,提升射速和可靠性,尤其适用于雨天和夜间。
二、 定装弹药。将发射药和弹丸预先整合在一起,用油纸或亚麻布包裹成筒状。使用时,士兵只需用牙撕开包装,将火药倒入药池,剩余部分连同弹丸塞入铳管即可。这将大幅简化装填步骤,提升射速,并能保证发射药量的精确一致,从而提升射击精度。
任何一项,都是颠覆性的。其技术难点数不胜数:燧石击发的可靠性、弹簧的韧性与耐久、药池的防潮、定装弹药的包装与密封、以及与之匹配的铳管设计……
凌云采取了分解难题、并行推进的策略。不同小组分别攻关击发机构、弹簧钢、防水材料、纸壳压制。进展缓慢,失败是家常便饭。燧石打火十次可能只成功三四次;弹簧用不了几次就失效;纸壳弹药不是漏药就是受潮。
挫折和消耗巨大。周铎的耳目虽难深入“云枢阁”核心,但巨大的物料消耗和迟迟不见的“明线”成果,再次给了他们攻讦的借口。
“将作会”上,质疑声又起。
“凌先生,火器坊耗费日巨,然送至前线之火铳,虽略有改进,却仍难当大用。所谓‘破甲利器’,迟迟不见踪影,莫非又是在研那等华而不实、耗资巨大之物?”
“听闻‘云枢阁’内近日炭火不息,却不知在熔炼何物?若是与军械无关,恐有不务正业之嫌。”
凌云疲于应付,只能以“改进工艺,试验新钢”为由搪塞,心中却焦急万分。他知道,时间不站在他这边。平安的下一波攻势,随时可能到来。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的失败。
负责攻关燧发枪机击锤弹簧的小组,屡试屡败。现有的钢材要么太软,击打无力;要么太脆,容易断裂。一名年轻工匠在一次失败后,懊恼地将一根淬火后过于脆硬、本应报废的钢条扔进了旁边的水桶中退火,却因忙于其他事情而遗忘。
数日后,清理废料时,另一位工匠无意中捡起那根在水中浸泡已久的钢条,发现其韧性似乎好了不少,尝试弯折,竟意外地发现它兼具了不错的硬度和弹性!
偶然的失误退火(Low-temperature annealing),竟然得到了一种性能更佳的弹簧钢!
小组如获至宝,立刻记录下这个“错误”的过程,反复试验,终于确定了一种通过特定温度淬火后、再进行了低温长时间回火(模拟水中浸泡)的工艺,能够得到制作击锤弹簧的合适材料!
燧发机构的核心难题之一,终于攻克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李三狗的火药小组,在无数次配比试验后,也意外发现了一种研磨得更细、并混合了微量神秘矿物质(后来发现是某种硝土中的杂质)的火药,其燃烧速度更快,残渣更少,更适合作为燧发枪的引火药,显着提升了点火成功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