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金口玉言和随之而来的雷霆手段,如同狂风吹散了笼罩在天工院上空的阴霾。周铎被勒令闭门思过,其党羽或被清查,或作鸟兽散。以往那些推三阻四、冷眼旁观的衙门,如今变得异常“高效”和“热情”。优质的精铁、上好的焦炭、各类稀缺物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源源不断地运抵天工院。
压抑已久的能量瞬间爆发出来。 standardized(标准化)的“星火钢”炼制规程被迅速推广到天工院下属的所有铁匠坊。李小柱等核心工匠成了最忙碌的老师,穿梭于各个炉窑之间,指导操作,监督流程。新建的标准化炉窑一座接一座立起,日夜不停地吞吐着火焰与钢铁。
“星火弩箭”开始批量生产。那闪烁着幽蓝寒光、破甲能力惊人的箭簇,被一捆捆地装上马车,送往前方军营。很快,前线将领们的赞誉和更多的订单便雪片般飞回。燕军弓弩的杀伤力,因此提升了一个明显的台阶。
胜利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功绩,让天工院每个人的腰杆都挺直了。匠户们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脸上洋溢着自豪。格物堂的学徒更是成了香饽饽,他们掌握的算学、制图和新式工艺理念,在实践中展现出巨大价值。
然而,凌云却并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站在那幅巨大的“自行走之车”概念图前,目光沉静。周铎的阻碍被扫清,只是解决了外部环境问题。“星火钢”的成功,提供了关键的材料基础。但真正要实现那个宏伟目标,还有无数座技术高山需要翻越。
最核心的瓶颈,依旧在于加工精度。
“先生,您看。”一个负责传动小组的学徒苦恼地捧着一个刚加工好的齿轮,“按图纸要求,齿隙不能超过半毫(约0.15mm),可咱们手工锉削,最好的老师傅也只能做到一毫左右,而且十个里面尺寸都有偏差,装上去不是卡死就是空转打滑!”
另一边,轴承小组的进展更是缓慢。手工敲打、锉削、研磨出的轴承座和钢珠,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光滑均匀、间隙微小的要求。摩擦力巨大,空转测试时往往没几下就发热卡死。
没有精密的传动,没有低摩擦的轴承,任何复杂的机械都是空中楼阁。
凌云的目光投向了那台日夜轰鸣的水力锻锤。它的力量巨大,但控制粗糙,只能用于锻打坯料。能否将这种巨大的水力,转化为更精细、更可控的加工力量?
“我们需要新的机器。”凌云对围绕过来的核心骨干们说道,“能加工精密零件的机器。靠人手,永远无法达到我们需要的精度。”
他再次拿起炭笔,在图板空白处勾勒起来。
“造车之器,先行于车。”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要先造出能造零件的机器!”
他提出了三个方向:
一、 水力镗床:利用水力驱动一根高速旋转的精钢镗杆,对铸造出的轴承座毛坯进行内孔精加工,以期获得更圆、更光滑、尺寸更精确的孔洞。
二、 简易车床:设计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工件旋转,手持刀具进行车削的简易装置,用于加工齿轮毛坯、轴杆等回转体零件,追求外圆和端面的精度。
三、 研磨平台:制作极其平整的花岗岩平台,辅以标准平板和不同粒度的金刚砂(或找来的天然磨料),用于手工研磨轴承钢珠和精密平面,这是最笨但也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勉强提升平面度和光洁度的方法。
这三个方向,每一个都挑战着当下的技术极限。尤其是镗床和车床,涉及到复杂的动力传递、主轴固定、刀具进给等难题。
天工院的资源再次向这些基础中的基础倾斜。最好的工匠被抽调出来,组成攻关小组。凌云亲自带队,日夜泡在工棚里。
水力镗床是最优先项目。设计主轴轴承就成了首要难题。现有的粗糙轴承根本无法满足高速旋转下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最终,凌云不得不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使用硬度极高的青铜作为轴套,采用压力注油润滑(手动泵油),并利用多级齿轮进行大幅降速,牺牲一部分效率来换取稳定性。
镗刀的制作更是困难。没有现代硬质合金,只能用“星火钢”精心锻打、淬火,手工磨制成型,使用寿命极短,需要频繁更换和重磨。
第一次试车时,巨大的水轮通过复杂的连杆和齿轮,带动那根粗壮的镗杆缓缓旋转起来。工匠小心翼翼地将一个轴承座毛坯推向旋转的镗刀。
“吱嘎——!”刺耳的摩擦声响起,火星四溅!镗杆剧烈抖动,几乎要从轴套中跳出来!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问题出在轴套不同心、镗刀角度不佳、进给不均匀……问题层出不穷。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零件的损坏和时间的消耗。
另一边的简易车床同样举步维艰。让工件稳定旋转已是不易,如何让手持的刀具进行稳定、匀速、直线的进给更是难如登天。车出的零件往往是圆锥形或者带着诡异的波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