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塔上的大钟刚敲过五下半,德化街还笼在淡青色的雾气里。
李明远已经拎着那串磨得发亮的铜钥匙,站在“明远楼”乌木大门前。
钥匙插进锁孔,“咔嗒”一声,像按下了某个时间开关——门被推开,一股老木、桐油、新刷生漆混合的味道扑面而来。
这味道他闻了30年,却从未像今天这样让他眼眶发热。
3年前,明远楼门可罗雀,傍晚六点就挂“今日售罄”的牌子,其实是后厨没食材、前台没客人;3年后,同一个大门,门槛石被无数鞋底磨得凹陷,他得提前两小时开门,才能让装修队连夜赶工的“豫菜文化展区”透透气。
李明远把灯一盏盏摁亮,灯是新订的六角宫灯,灯罩上写着“嵩阳书院”“汴京御厨”“杞县酱菜”等字样,字体是从《东京梦华录》木刻版拓下来的,灯光透出来,像把北宋的灯火请进了当代。
灯影下,第一件展品静静躺着——一座黑黢黢的铸铁灶台,膛壁裂着三条缝,被王建业用铜锔子锔住,像老兵身上的勋章。灶台上方悬着一块小铜牌:“1938年,郑州明远楼创店灶;2025年,豫菜大师王建业捐赠。”
李明远伸手摸了摸灶口,指尖沾了点灰,他捻了捻,放到鼻下——居然还有一丝陈年的柏木烟火味。那一刻,他像摸到祖父的手:1938 年,祖父就是用这口灶,在郑州被炸塌的半边城门下,给逃难百姓煮“胡辣汤配锅盔”,换几个铜板,攒下明远楼第一块砖。
“老爷子,咱这楼,又活过来了。”他轻声说。
展区 260 平方米,原先是散座大厅,翻台率最低的地方。如今被 12 块锈板隔断,按“黄河—中原—汴京—洛阳—信阳”五大地域分呈。
黄河区最打眼的是一条 3D 打印的“黄河鲤鱼”,长 2.4 米,鳞片刻着《诗经》里所有带“鱼”字的诗句,灯光一换,鱼鳞从青灰到金黄,模拟鲤鱼在急流里“金鳞赤尾”的瞬间。
鱼腹下方是透明冰屏,滚动播放着 2024 年壶口瀑布冬捕视频,鲤鱼出水那刻,展厅顶端洒下细碎水雾,观众伸手就能接到——水雾其实是过滤后的黄河水,微咸,带着芦根气。
汴京区则把《清明上河图》里“孙羊正店”的幌子做成机械装置,每隔十分钟,幌子“唰”地落下,露出后面微缩厨房:一比一复刻的北宋“镣炉”“拨霞供”涮肉锅,用 3D 树脂打印,炉膛里暗藏 LED,火苗会跟着外部音频跳动。
只要有人站在炉前说出“豫菜”两个字,拾音器触发,火就“轰”地高一分,像千年前的灶火听懂今日乡音。
最让李明远费心思的是“古籍菜谱”墙。
王建业把毕生收藏的 47 本木刻菜谱捐了出来,年代从乾隆到民国。
纸脆得一翻就掉渣,他请来省博物院文献修复师,用 7 个月做“deacidification”(脱酸)和“纸浆补洞”,最后以 45 度斜角悬在恒温恒湿柜里,柜面覆了低反射玻璃,观众凑得再近,也只见纸纹不见灯影。
为了让“静”的文物生出“动”的烟火,李明远把自家后厨“搬”进展区:用 VR 技术录下师傅做“铁棍山药煨羊肉”的 360 度影像,观众戴上头显,就能“站”在灶台前,看山药断面渗出雪白黏液、看羊肉在铁锅滚水里收缩成栗壳色,甚至能闻到山奈与花椒碰撞出的第一缕麻香。
气味通过隐藏在展台下方的小型数字气味播放器实现,内置 12 种中原香辛料精油,每 15 秒切换一次。
开展第一天,一位白发老太太扶着轮椅来看,走到“杞县酱菜”展台,忽然嚎啕。
工作人员慌了,老太太却指着那坛 1982 年的酱黄瓜,说:“我老伴当年在杞县插队,写信告诉我,‘酱菜蘸馍,就是过年’。今天闻到这味儿,像把他等回来了。”
那天闭馆后,李明远一个人坐在展区台阶,把展厅灯光调到最暗,只剩那坛酱菜上方 3 瓦的小射灯。
他想起自己父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明远啊,菜有味,人才有根。”
他忽然明白,所谓“文化展区”,不是炫耀老物件,而是给漂泊的人一个可以哭的地方。哭完了,他们上楼点菜,把记忆吃进胃里,就又能往前走。
沿着民国风铁艺楼梯上到二楼, 1280 平方米的空间被可移动屏风扇切割成“经典区”与“创新区”。
经典区 18 张榆木圆桌,桌号用“豫”字开头:豫 A 是“糖醋鲤鱼”、豫 B 是“大葱烧海参”、豫 C 是“牡丹燕菜”……菜单做成木牍状,用隶书刻着菜名,客人“批阅”后,服务员现场把木牍插回桌中央“奏折匣”,匣内 NFC 芯片自动下单,后厨 8 秒内收到信息。
为了让老菜不老,李明远给每道经典配了“溯源小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