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四月,风像被谁兑了半勺麦芽糖,吹在脸上黏而暖。
可李明远把电动车停在大学路地铁站口时,额头仍沁出一层细汗——他迟到了7分钟。
出站闸机里涌出各色皮肤:深棕、奶白、麦色、蜜糖,像有人把一大盘调色盘打翻在中原大地上。
今天,他要在这里完成一场“豫菜口味适配”实验,被试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与商人,人数30,国籍覆盖14国,语言却统一成一句河南味儿的“中不中?”。
实验场地定在地铁上盖的“郑好?国际青年客厅”,一个共享厨房+语言角的空间。
推门进去,开放式中岛已围满人:法国小哥Julien穿条纹衬衫,领口敞开两颗扣,像刚下班的银行职员;德国女生Lena顶着一头亚麻色卷发,正用手机拍案台上的《清明上河图》桌垫;韩国留学生金秀贤则把鼻子凑近一盘刚切好的黑芥丝,皱眉又点头,像给泡菜国同胞发暗号。
陈静雅抱着电脑,站在白板前,屏幕上是三国语言的问卷二维码,背景她手绘的“豫菜味道轮”:酸、甜、咸、鲜、香、辣、麻、脂,八根轴,一圈笑脸量表,从“love it”到“too much”。
第一场测试:糖醋黄河鲤鱼焙面。
为了对标欧盟减量糖方案,李明远提前做了三版酱汁——
A版:传统版,糖12g/100ml;
B版:减糖30%,用赤藓糖醇补体积;
C版:减糖30%+柠檬汁0.5%,补酸香。
每条鲤鱼被均切成2×3cm小块,随机装盘,盲测。
Julien吃到A版,眉毛飞到发际线:“C’est bon,但像在喝焦糖酱!”
换到C版,他耸肩:“清爽,像南法夏天的柠檬鲈鱼。”
Lena更直接,在表格“脂”轴打了满格红:“油炸+糖醋,我需要一整瓶雷司令。”
金秀贤则把“甜”轴拉到最低:“我们韩国人喜欢浅甜,这个C版……可以上国宴了!”
李明远把数据实时录入平板,糖度从12g降到8.3g,接受度提升46%,但“脂”轴平均仍超3.5——“油腻”是跨不过去的坎。
夜里十一点,共享厨房灯只留一盏。
王建业把老人机放在案台当计时器,锅里是新版“减油焙面”——传统面丝需经200℃深炸,他改用160℃热风炸,时间从7秒延长到18秒,油脂含量由18%降到9%,再用厨房纸滚压吸附,降到6.8%。
次日复测,Lena把“脂”轴拉回绿色区:“现在我可以配啤酒,不用配白葡萄酒了。”Julien却提出新痛点:“面丝脆但缺焦香,像没有烤边的法棍。”
于是,第三版出炉:热风炸+230℃面火补烤90秒,逼出美拉德反应,香气值提升27%,油脂再降1%。数据表上,“脂”轴终于落进2.5以下,全场笑脸量表从“中性”爬向“喜欢”。
第二场测试:炒三不沾。
传统配方鸡蛋六只、猪油30g、绿豆淀粉40g,口感香滑却易糊嘴。
德国美食博主Marie试吃后,在“厚重”轴打4分:“像巴伐利亚奶油,但奶香被蛋黄完全盖住。”
王建业听完翻译,沉默半晌,冒出一句:“那就让猪油下班。”
第四版,他用15g草饲黄油+10g椰子油替代猪油,香气仍在,却多了淡淡乳脂甜;减蛋黄两只,补等量蛋白,降低胆固醇;最后淋3ml柠檬泡沫,增加清爽尾调。
Marie再尝,把“厚重”拉到2,“喜欢”拉到4,并录了一段Reels:“Chinese cloud on the tongue,but with a lemon goodbye!”
视频发出10分钟,收获300赞,评论区一水儿“Wo kann ich das kaufen?(哪里买?)”
第三场测试:汤。
豫菜重汤,老母鸡、火腿、瑶柱、猪肘,文火六小时,胶质厚重,入口黏唇。
法国小哥Julien却摇头:“汤很鲜,但像在喝液体黄油,我们巴黎人,更喝清鸡汤。”
一句话,让李明远想起东京洗碗的日子——豚骨拉面汤再浓,也要留一口“清”做尾调。
于是,海外版“清鸡汤”诞生:老母鸡减半,补等量去皮鸡腿,火腿只取表面一层,吊汤时间从6小时缩到3.5小时,最后30分钟加少量干贝与鲜笋,吸走部分油脂,再用脱脂棉过滤,汤面几乎不见浮油。
检测数据:脂肪从4.2g/100ml降到1.8g,盐分保持1.2g,氨基酸态氮>0.4g,鲜度不减。
复测时,Julien把“清”轴拉到最高,“喜欢”也拉到最高,还主动在问卷空白处写:“This broth could heal a broken heart.”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