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2馆,上午九点整,穹顶灯阵齐亮,十万流明白光倾泻而下,像给偌大的展厅铺上一层刚出笼的宣纸。
空气里浮动着花椒、桂皮、海盐与焦糖交织的“前调”,随后是川菜沸腾鱼的红油辣子“中调”,再深吸,能捕捉到粤式烧腊的蜜糖后味——嗅觉的“满汉全席”尚未开席,已先声夺人。
豫菜展团被夹在川、粤两大热门之间,左手是“天府辣都”3D火锅瀑布,右手是“广府茶楼”无人艇送虾饺,声光电全开,人潮汹涌。
相比之下,豫菜展区像一幅被过度放大却故意留白的宋画,素净得近乎克制:背景是浅麻布悬挂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灯箱色温调至3200K,暖黄灯光把汴水波影映得流动起来;长案台选用原色橡木,只刷桐油,木纹像一条隐约的黄河暗涌;台面空出大片,留给厨师“现场即景”。
没有LED屏,没有循环BGM,只有墙角一架仿古编钟,每过一刻钟,轻轻敲三下,清越之声像给味觉定拍,提醒过客:此处,时间可以慢下来。
李明远站在案台内,穿月白色对襟厨服,领口别着那枚半旧锦鲤徽章,像把整条汴梁的晨雾别在身上
。他面前,一只定制紫铜锅正“咕嘟”冒泡,汤汁清亮,可照见人影——那是提前吊了六小时的老母鸡、火腿、瑶柱、鸡爪清汤,专为“牡丹燕菜”定型。
编钟第三声落下,他抬头,看见展馆屋顶钢架间漏下一束天光,正落在案台中央,像给即将出场的菜品提前打好追光。
此刻,距离正式评比还有40分钟,川、粤展台已排起长队,手机、相机、云台、直播杆林立,像一片钢铁森林。
豫菜这边却空出三步距离,观众好奇却不敢靠近,仿佛怕惊扰一幅古画。
李明远深吸一口气,戴上一次性手套,冲身旁的王建业微微点头:开场。
第一道菜:牡丹燕菜。
他取来洛阳白萝卜,通体雪白、弯度十五度,左手握刀,右手旋转萝卜,薄片飞出,厚度0.3毫米,36片依次错叠,每片旋转五度,围成一圈,用紫铜模具轻压,向上轻推——一朵白牡丹在掌心绽放,花瓣薄得能透光,却立而不塌。
随后,他换长柄勺,舀60℃清汤,沿花蕊缓缓浇下,汤汁遇花瓣,泛起细微涟漪,像给一朵花加了一场晨雾。最后,点三粒金色鲟鱼子,花蕊瞬间点燃。
编钟恰在此刻响起,“当——”一声,清越之音穿过喧嚣,像给牡丹配了音效。
观众席里,不知谁先“哇”了一声,三步距离瞬间被踏破,手机高举,镜头黑洞洞,像给古画加了一层现代滤镜。
一位穿汉服的小姑娘挤到最前排,双手合十:“原来萝卜也能开花,我大河南太牛!”弹幕在她手机直播间刷屏:“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做菜!”
第二道菜:糖醋黄河鲤鱼焙面。
这才是今天的“重场戏”。
李明远转身,从恒温箱捧出一条黄河鲤鱼,金鳞赤尾,在灯光下像一弯被凝固的晚霞。
他举刀,背脊划开,去脊骨而不破腹,鱼身展开如扇,两侧剞牡丹花刀,每刀深至皮下一毫米,角度三十度,保证炸后花瓣层叠。
油锅已热,180℃,鱼身轻拍干粉,提尾下锅,“滋啦”一声,油花像千万颗小太阳爆炸,香气顺着空调风道钻进隔壁川菜馆,一个正炒火锅底料的川厨忍不住探头,红油勺停在半空。
三分钟,鱼炸至浅金,捞出;油温升至200℃,复炸30秒,鱼皮起泡,像给鲤鱼穿了一件琉璃甲。
与此同时,王建业在另一侧案台抻焙面,高筋面团反复对折、甩拉,面丝在他手里像被施了魔法,细可穿针、长可垂地,镜头推近,能看清每一根面丝折射出的彩虹。
炸制时,老人用两根长筷,轻挑面丝下锅,三秒定型,五秒金黄,七秒捞出,沥油后摊在铜网,像给金丝过水。
最后,李明远另起小锅,下白糖、香醋、番茄酱、少许盐,火调到“靠”状态——比“熬”轻,比“煮”重,糖色由浅琥珀到深栗色,只在一分钟之间。
汁收好,他左手托鱼,右手持壶,糖醋汁沿鱼脊缓缓浇下,“哗——”一声,热汁遇脆皮,鱼身轻轻颤动,像从沉睡中醒来。
焙面被迅速码在鱼侧,再浇一层糖醋,金黄面丝遇红亮糖醋,瞬间吸饱味道,却仍挺立不倒。
评委席里,一位白发老厨师长起身,筷子轻挑一根面丝,入口,“咔嚓”脆响,像给味蕾放了一场小型烟火,他点点头,在评分表写下“脆、酥、酸、甜、咸,五味调和,不抢戏”,顺手把“10”划了两个圈。
第三道菜:太极冷盘。
这是李明远的“创新题”。
他取来提前蒸好的怀山药泥,顺时针抹成阴鱼;另取红菜头汁调山药泥,抹成阳鱼,交界处以黄瓜皮做“S”形弧线,鱼眼用两粒黑醋栗点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