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着残雪,掠过燕山山脉时,终于收敛了几分凛冽。范正鸿勒住战马,玄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目光越过前方连绵的军阵,落在了那座巍峨的城池上——幽州城墙由青灰巨石砌成,历经岁月冲刷仍坚不可摧,城门上方“幽州”二字鎏金虽已斑驳,却依旧透着封疆重镇的威严。
“王爷,前面就是幽州南门了!”花荣策马上前,银枪斜倚马鞍,目光扫过城门口涌动的人群,语气带着几分感慨,“您离开三年,没想到百姓还记得。”
范正鸿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城门两侧挤满了百姓,老人们提着装满热汤的瓦罐,妇人们抱着绣有“平安”二字的香囊,孩童们则举着小木刀,踮着脚往军阵方向张望。最前排的几位乡老,更是穿着浆洗得发白的旧袍,手中捧着写满字的红绸,显然已等候许久。
“驾!”范正鸿轻夹马腹,率先朝着城门行去。身后的大军紧随其后,甲胄碰撞的脆响与马蹄踏雪的“嗒嗒”声交织在一起,却不见半分杂乱——这支从归来的队伍,虽历经奔波,却依旧保持着严明的军纪。
“燕王爷回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城门口瞬间沸腾起来。百姓们纷纷涌上前,将手中的热汤、香囊往兵士手中塞,老泪纵横的乡老更是颤巍巍地递上红绸:“王爷,您可算回来了!这几年幽州多亏了您留下的人照看,百姓才有饭吃、有衣穿啊!”
范正鸿翻身下马,亲手扶起乡老,指尖触到老人冰凉的手时,心中泛起一阵暖意:“老人家快请起,护佑百姓本就是本王的职责。”他接过红绸展开,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百姓的名字,末尾还画着几株生机勃勃的玉米苗——那是三年前他离开幽州时,与百姓约定“岁岁丰登”的印记。
“王爷,城内已备好行宫,您先歇息?”随行的幽州通判上前躬身问道,目光扫过范正鸿身后的大军,眼中满是敬畏。
范正鸿却摆了摆手,目光转向身后的兵士:“先让兄弟们入城休整,伤病将士优先安置,缺衣少食的,立刻从王府库中调拨补给。”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通知下去,明日辰时,本王在府中议事,各营将领、州府官员务必到场——幽州的事,得好好谋划谋划。”
通判领命而去,花荣与秦明诸将则带着兵士有序入城。百姓们自发让出一条通路,看着将士们走过时,眼中满是崇敬——他们还记得,三年前范正鸿初到幽州时,这里还是一片因战乱破败的景象,是他带着兵士开垦荒地、修复城防,甚至亲自教百姓种植新粮种,才让幽州渐渐恢复生机。
待最后一名兵士入城,范正鸿才重新上马,缓缓走向王府。途经市集时,他看到商铺门口都挂起了红灯笼,孩童们围着兵士嬉笑打闹,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安定——这里才是他的根基,是无论朝堂风波如何汹涌,都能让他安心的地方。
行至王府门前,陈希真早已等候在那里,手中捧着一卷文书:“王爷,这是幽州近三年的户籍、田产与军备账目,您先过目。另外,太原府那边派来了使者,说已备好封地交割的文书,只等您定夺交接日期。”
范正鸿接过文书,却没有立刻翻看,而是抬头望向王府院内那棵老槐树——三年前他离开时,这棵树还只是枝桠稀疏,如今已枝繁叶茂,甚至能遮住半个庭院。他轻声道:“太原府的事不急,先把幽州的底子摸清。明日议事,重点说三件事:一是加固边境烽燧,二是核查士绅隐田,三是同我去招贤馆与校场铁匠铺——李邦彦在京城不会安分,咱们得早做准备。”
王府朱漆大门缓缓推开时,暖黄的灯火从院内漫出,映亮了范正鸿沾满霜雪的靴底。他刚迈步踏入,便见一道身影快步迎上,素白裙摆扫过青石地面,带着熟悉的清雅香气——赵持盈手中捧着一件厚实的狐裘,不等他开口,便踮脚替他披上,指尖轻轻拂去他肩头残留的雪粒:“路上定是冻着了,我让厨房炖了驱寒的姜汤,刚温好。”
她话音未落,一旁的完颜兀鲁便扶着腰站起身,玄色锦袍衬得她面色愈发温润,腹中微隆的弧度已能清晰看出。她走上前,眼中满是笑意,却又刻意放缓了脚步:“王爷平安回来就好,承燕盼了你好几日,昨夜还说要等你回来教他骑小马。”
范正鸿伸手轻轻扶着完颜兀鲁的胳膊,语气柔了几分:“仔细脚下,怎么不在屋内歇着?”话音刚落,一个软糯的声音便撞进耳中,“爹爹!”四岁的范承燕穿着小袄,迈着短腿扑进他怀里,小手上还攥着一支刚画好的糖葫芦,“爹爹你看,我画的!”
范正鸿弯腰抱起儿子,鼻尖蹭了蹭他冻得微红的脸颊,心中满是暖意。这时,李师师提着食盒从廊下走来,杏色衣裙衬得她身姿窈窕,她笑着将食盒递到赵持盈手中:“刚烤好的栗子糕,承燕爱吃的。”目光转向范正鸿时,又添了句,“校场那边已让人清扫干净,明日您要去看铁匠铺,我让汤隆提前备好新打的兵器样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水浒,猎国之武正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水浒,猎国之武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