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月之后,十二月,灾总算是被苏轼与范正鸿治了下去,今天苏轼将范正鸿唤入府衙,范正鸿进府之时,苏轼正在审卷宗,“正鸿,你二伯升官回京了,他给我来了书信,你另一个师傅的位置找到了,他叫周侗,原在朝中任禁卫,现在在大名府收了个徒弟教了几年,你可以请他来定州教你武功,我虽然也打过仗,但武艺平平,他不同,曾拉开九石重弓,故而人称铁臂膀,武艺称得上当世前五,保五争三。
范正鸿听了,心中一阵欣喜,能拜这样一位武艺高强之人为师,实乃幸事。他忙向苏轼拱手道:“多谢老师告知,正鸿这便修书一封,恳请周师傅前来定州。”苏轼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微笑道:“武者最重情义。你且用心去请,周侗为人正直,重情重义,若你诚心相邀,他应不会拒绝。如果只是书信还是有些懈怠,我给你几天假期你亲自去请。”
范正鸿听后,心中对苏轼的智慧和远见愈发钦佩不已。他深知,此次亲自前往大名府邀请周侗,不仅是对周侗的敬重,更是自己展现诚意与决心的关键之举。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表示定会尽快做好出发的准备。
苏轼凝视着范正鸿,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他心里明白,尽管范正鸿年纪尚轻,但其智慧和毅力却远超常人。他坚信,范正鸿必定能够成功邀请到周侗,并且在周侗的悉心教导下,成长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卓越人才。在下一代的年轻才俊中,范正鸿无疑将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引领风骚。
经过数日的艰难跋涉,范正鸿终于抵达了大名府。他怀揣着苏轼的嘱托,马不停蹄地寻觅着周侗的居所。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最终站在周侗门前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崇敬之情。
周侗的身影映入眼帘,只见他身材魁梧,犹如一座山岳般屹立。他的双目犹如火炬,炯炯有神,尽管头上已生华发,但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势却让人不敢有丝毫怠慢。
范正鸿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然后走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晚辈范正鸿,特来拜见周师傅,并代表家师苏轼,邀请您前往定州指点晚辈武艺。”
周侗的目光在范正鸿身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声音如同金石撞击,铿锵有力:“你就是苏轼的门生?我听说你在定州协助苏轼治理灾情,颇有建树。”
范正鸿心中一凛,他知道周侗并非寻常武夫,能够洞察人心,于是他诚实地回答:“晚辈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与家师相比,实不足道。”
周侗点了点头,似乎对范正鸿的回答颇为满意。他沉吟片刻,然后说道:“你既然是苏轼的弟子,又亲自前来邀请,我若拒绝,倒是显得不近人情。不过,我这里还有一些事务需要处理,你能否给我一些时间?”
范正鸿心中一喜,他知道周侗已经松口,于是连忙回答:“当然,晚辈愿意等待,只要周师傅能够前往定州,晚辈愿意在这里侍奉左右。”
周侗微微一笑,那严肃的面容上露出了一丝和蔼:“好,你既然有这份诚意,我便答应你。你先在府上住下,等我处理完这里的事务,便随你前往定州。”
范正鸿心中大喜,他再次行礼,感激地说道:“多谢周师傅应允,晚辈感激不尽。”
范正鸿随周侗入府,只见府中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拳脚。那老人虽然年岁已高,但身手却异常敏捷,每一招每一式都透露出深厚的武学功底。那孩子虽然年纪尚幼,但学习却异常认真,每一招都模仿得有模有样。
“此二人一个是家师金台,另一个是你师兄卢俊义。”
范正鸿心头一震,只因二人的名号在未来乃是如雷贯耳。
卢俊义武艺高强,被誉为“棍棒天下无双”,是《水浒传》中顶尖的武将。他力大无穷,身手矫健,曾在征战中屡建奇功,如生擒史文恭、大败耶律国珍等。其武艺不仅体现在个人勇猛,更兼具统帅之才,在水浒的叙事里面纯武艺上讲绝对算得上是超一流的武将。
而金台,听说过的人也许很少。金台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武术家,被誉为“天下第一枪”,武艺高强,德高望重。他收周桐为徒,悉心传授其枪法与武德,使周桐成为一代宗师。金台不仅是武艺上的导师,更以忠义精神影响周桐,后来周桐又教导岳飞,间接成就了岳飞的传奇,虽然正史上几乎没有此人的记载,但是在后世里有一句“王不过项,将不过李。力不过霸,拳不过金。”与其他三人位处同级,完全可以展示出金台的武艺。
范正鸿心中暗自庆幸,能有机会与这样的武学大家亲近,对自己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机遇。他决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不仅要把周侗拐回定州,也要将金台带上定州。
范正鸿恭敬上前,向金台和卢俊义行礼,诚恳道:“金老前辈、卢师兄,晚辈来自定州,此次来请周师傅前往定州传授武艺。定州身处边疆,与辽国接壤,民风彪悍,然而夏日大水,秋日又逢干旱,如果辽国兴兵南下此时的定州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拦下,然而如果老先生可以前去教导兵众,定能让定州武学蒸蒸日上,也可以他的定住北国的锁钥”金台停下招式,上下打量范正鸿,说道:“你这娃娃倒是有几分诚意,只是我年事已高,不想远行。”卢俊义也在一旁道:“我也习惯了大名府的生活。我的家业都在这里。”范正鸿着急起来,忙道:“老前辈,我听闻武人最喜直爽,我也不打弯子,我想收复晋王扔出的地盘,让我大宋的百姓傲立在这世界,您曾经跟随神宗仁宗,参与了庆历新政以及王相的变法,可见您并不是迂腐之人,小生请老师教我。”金台听后,眼神有些动摇。范正鸿继续劝道:“卢师兄,外面的世界广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精兵生于浴血之中,定州多逢边患,去定州说不定能让您的武艺更上一层楼。也可以挣得功名。”周侗也念在范纯仁的面子上在一旁帮腔。最终,金台和卢俊义被范正鸿的诚意打动,“小子,我可问你的志向为何。范正鸿心中大喜,他知道这已经快到最后一步,他决定学其他穿越者的前辈做一回文抄公“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金台和卢俊义听了范正鸿吟诵的词,皆是眼前一亮。怎么可能,一个区区9岁的孩童而已,竟有如此的文釆,拥有如此磅礴的气势,金台抚须赞道:“好词!此词豪迈壮阔,可见你收复失地之志坚定,我便随你走这一遭,为你大宋出份力!”卢俊义也站起身来,朗声道:“我也去!这定州边患之地,正可让我一展身手!”
范正鸿心中狂喜,忙再次行礼致谢。周侗看着这一幕,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几日后,众人收拾妥当,便一同踏上了前往定州的路途。当他们终于抵达定州时,苏轼早已在城门口等候。看到范正鸿成功请来了两位武学大家,苏轼满心欢喜,连忙引几人入城。
喜欢水浒,猎国之武正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水浒,猎国之武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