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区的选址定在山坳西侧那片靠近水源的缓坡上。当赵罗带着铁匠组的人在地上画出高炉的轮廓时,几个老匠人都皱起了眉——那轮廓比他们平日用的地炉高出近两丈,下粗上细,像个倒扣的葫芦,看着就透着“怪异”。
“小罗,这炉子造这么高?”赵三叔公蹲在地上,用手指戳了戳画的炉底,“柴火往上送都费劲,烧得透吗?”
“就是,以前的地炉也就半人高,烧一炉铁得耗半天炭,这高炉子怕是更费燃料。”赵五叔公也跟着嘀咕。他们打了一辈子铁,用的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地炉,把矿石和木炭堆在坑里,风箱鼓风烧化了再锻打,哪见过这般“高耸”的样式。
赵罗早料到他们会有疑虑,笑着解释:“三叔公,五叔公,这高炉子看着怪,却是省燃料、出铁快的法子。您想,炉子高了,热量往上走时不会散得太快,能在炉里攒住温度;炉底留三个风口,风箱鼓风时,能把火往炉心吹,烧得更旺——温度够了,矿石化得快,自然就省炭了。”
他蹲下身,在炉底的位置画了三个小圆圈:“这三个风口,一个进风,一个出渣,一个出铁水。烧的时候,先在炉底铺层烧透的木炭,再往上铺碎铁矿,掺些咱们找到的白石(石灰石),一层炭一层矿,边烧边添——白石能把矿石里的砂石粘成渣,从出渣口流出来,剩下的就是干净的铁水了。”
老匠人们虽半信半疑,但想起前几日赵罗说的“白石助炼”确有道理,便没再反驳,只道:“你说咋干,咱们就咋试。”
真正动手建造时,困难比预想中更多。
首先是高炉的内衬。赵罗让后生们把耐火粘土和切碎的稻草混在一起,加水和成泥——稻草能增加粘土的韧性,防止烧裂。可第一次糊内衬时,没掌握好比例,粘土太稀,糊上去没多久就往下掉。赵罗蹲在炉边试了好几次,调整稻草和水的用量,直到粘土能牢牢粘在炉壁上,才让大家继续。
最费劲的是风箱。传统的手拉风箱力道小,鼓风断断续续,根本供不上高炉的需求。赵罗想起现代的脚踏风箱,便画了图纸:用两根粗木做支架,中间装个长方形的木箱,箱里塞块蒙了皮革的木板当活塞,木板连一根横杆,横杆另一头接踏板——人踩着踏板上下动,活塞就能来回抽拉,持续往炉里鼓风。
“这玩意儿能行吗?”赵虎踩着踏板试了试,木箱“呼嗒呼嗒”响,却总觉得漏气。原来皮革和木箱的缝隙没封好,风从缝里跑了。赵罗让妇人把家里缝补用的麻线拆下来,蘸着热沥青(从山里采的松脂熬的),把皮革和木箱的边缝细细缠紧,又试了几次,风果然变得又稳又足。
“成了!小罗你这脑子咋长的?这风箱比手拉的省劲十倍!”赵虎乐得直拍大腿,踩得更起劲了,风从风口“呼呼”往里灌,吹得地上的草屑都飞了起来。
燃料方面,赵罗没急着用煤——勘探队虽在山后找到些露头煤,却不知好不好烧。他让采集组多捡些硬木,烧成木炭时特意控制火候,烧得透又不烧成灰,这种“硬炭”燃烧时温度更高,先用来试炉正好。
忙了整整十日,一座丈半高的高炉终于立在了山坳西侧。炉身用石块砌成,外层抹了混着碎石的粘土,显得敦实;三个风口对着脚踏风箱,出渣口和出铁口用耐火粘土堵着,只留个小缝;炉顶留着添料的口,盖着块石板。远远望去,黑黢黢的炉子透着股说不出的气势。
点火那天,赵罗特意让大家歇了半日,举行了个简单却庄严的仪式。
清晨,太阳刚爬上山顶,铁匠组的人都聚到了高炉前。赵远捧着一捧最纯净的铁矿粉,赵三叔公拿着一把烧透的硬炭,赵罗则端着一碗山泉水——这是族里的老规矩,开炉要“敬铁、敬火、敬水”,盼着出好铁。
赵伯公站在炉前,颤巍巍地念着祖辈传下来的祝词:“铁石为骨,烈火为魂,泉水为灵……愿炉火兴旺,铁水纯良,护我族人,岁岁安康……”
念完,赵远将铁矿粉撒在炉底,赵三叔公把硬炭堆进去,赵罗舀了一勺泉水,沿着炉壁缓缓浇下——泉水滴在热炭上,“滋啦”一声冒起白烟,像是在回应。
“点火!”赵罗喊道。
赵虎带着两个后生,捧着引火的干柴,小心翼翼地伸进炉底的风口。干柴遇着火星,“噼啪”作响,很快燃了起来。随即,四个后生踩上脚踏风箱,“呼嗒、呼嗒”的声响节奏一致,风源源不断地灌进炉里。
火焰渐渐旺了起来,从风口往外舔着,先是橘红色,慢慢变成耀眼的金黄。炉身渐渐发热,原本黑黢黢的石块被烤得发红,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燥热。
“添料!”赵罗喊道。
几个铁匠用特制的长柄铁铲,按赵罗说的“一层炭、一层矿、掺白石”,小心地往炉顶添料。矿石和木炭在炉里被火焰包裹,渐渐变软、熔化。
所有人都围在高炉旁,屏息看着。老匠人们紧盯着炉身的颜色,时不时低声议论:“你看这火色,比地炉旺多了……”“炉壁没裂!小罗这粘土调得真行!”年轻后生们则好奇地看着风箱和出渣口,眼里满是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