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着碎雪给聚宝市的屋顶镶上银边时,断云寨终于歇了下来。水泥路通到了边境,水库的坝基也冻实了,施工队的工匠们回家修补农具,民夫们忙着给牲口备冬料,连最热闹的聚宝市,也比往常清静了几分——这是一年里难得的冬闲,该歇歇脚,等着过年了。
曹林却闲不住。这天清晨,他裹着厚棉袍在寨门口转,见两个断云卫正和一群衣衫褴褛的人说话。那些人脸上冻得通红,手里攥着破碗,身后跟着瘦得皮包骨的孩子,一看就是逃荒来的流民。
“大当家,他们是从北境逃过来的,说那边旱得连草都不长,官府不管,只能往南跑。”断云卫解释道,“想求口饭吃,说只要给口吃的,啥活都愿意干。”
曹林让人把流民领到收留所,先给他们煮了锅热粥。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他心里不是滋味——北境的旱灾比想象中严重,这些流民怕是走了几百里路,才摸到断云寨的边。
正看着,他忽然注意到一个老汉怀里揣着个布包,吃饭时也紧紧抱着。曹林走过去,笑着问:“老哥,包里揣着啥宝贝?”
老汉警惕地把布包往怀里塞了塞,见曹林不像坏人,才犹豫着打开——里面是几个拳头大的疙瘩,表皮坑坑洼洼,带着泥土,还有几穗颗粒饱满、颜色发黄的棒子,上面的须子都干成了灰。
“这是……”曹林眼睛一亮,他认得这东西。前世在农村见过,这疙瘩叫土豆,能当粮吃,埋在土里就能长;那棒子叫玉米,产量比麦子高得多,耐旱耐涝,最适合在北境种。
“这是俺们老家的‘救命粮’。”老汉抹了把嘴,叹着气说,“俺们村在极北的山沟里,祖祖辈辈种这个,天旱了别的庄稼死光了,就这‘地蛋’(土豆)能从石头缝里钻出来,这‘玉蜀黍’(玉米)也能结几穗。这次逃荒,俺啥都没带,就揣了这几样种子,想着到了南边,找块地种种,能活几个人。”
曹林的心跳得厉害。断云寨现在不缺粮食,但北境旱灾要是持续下去,明年的收成难说。土豆和玉米耐旱、高产,正好能应对这种情况。他蹲下身,拿起一个土豆,沉甸甸的,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老哥,”曹林看着老汉,认真地说,“你这种子,能不能卖给断云寨?我用粮食换,一斤种子换五斤粮食,咋样?”
老汉愣住了,旁边的流民也围了过来。他们从没听过这么划算的买卖——这“地蛋”在老家遍地都是,扔在路边都没人捡,居然能换粮食?
“大当家,您没说笑吧?”老汉不敢信,“这东西能当饭吃,就是模样丑,味道也怪,不如麦子香甜……”
“我知道它能当饭吃,还知道它能救很多人的命。”曹林让伙房抬来一袋子小米,“你这一包种子,我估摸着有十斤,给你五十斤小米,再给你们这伙人每人添件棉袄,咋样?”
老汉扑通跪下,给曹林磕了个响头:“大当家是活菩萨!俺们不换棉袄,能换粮食就行,让孩子们能多吃几顿饱饭!”
曹林扶起他,让人把小米搬过来。消息传开,其他流民也动了心,有个妇人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半袋玉米粒:“大当家,俺这也有,能换不?”
“换!只要是好种子,都换!”曹林让人去通知收留所,所有逃荒来的流民,只要带了土豆、玉米种子,都按这个价换,绝不亏待。
一下午的功夫,收上来不少。有十几个流民带来了种子,加起来有两百多斤土豆、一百多斤玉米。曹林让人把种子仔细挑拣,坏的、发芽的扔掉,只留饱满、新鲜的,装在陶缸里,盖上湿布,生怕冻着。
“大当家,这东西真能当粮种?”王二柱看着那些土豆,挠着头说,“看着跟石头似的,能长出啥来?”
“你等着看明年夏天。”曹林笑着说,“这东西一亩地能收几千斤,比麦子多收两倍还多,到时候让你顿顿吃‘地蛋’,吃到你嫌腻。”
他让人把温棚收拾出两间,专门用来培育这些种子。温棚里温度合适,白天能晒着太阳,夜里有油灯增温,正好适合催芽。曹林亲自带着老农把土豆切成块,每块上留一个芽眼,埋在松松的土里;玉米种子则泡在温水里,准备催芽。
“浇水别太多,这东西怕涝。”曹林一边种,一边给老农讲要领,“土豆要埋深点,埋在土里不容易冻着;玉米要种得稀点,让杆子能舒展开……”
老农听得认真,虽然不懂“科学种植”这些词,但觉得大当家说得在理。他摸着刚埋好的土豆,忽然说:“大当家,这东西在俺们老家,冬天不用收,埋在土里,开春一化冻,自己就冒芽,比麦子省心多了。”
曹林眼睛更亮了。这意味着土豆可以在地里过冬,省了储存的功夫,北境冬天冷,正好适合它休眠。
接下来的几天,曹林天天往温棚跑。早上掀开草帘,看看土豆有没有冒芽;中午检查玉米种子有没有裂口;晚上添油灯时,特意往培育土豆的那间棚多挂两盏,怕温度不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个山寨的崛起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一个山寨的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