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露,训练场上已人影攒动。
汗水在空气中挥洒,时光在拼搏中飞逝。
木兰排的女兵们早已开启了一天的训练,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烙印着她们坚定的足迹。
“离机动作,准备!”
随着口令响起,十道身影同时跃起。手臂摆动的高度必须分毫不差,双腿蹬踏的角度需要精准一致。
一遍,十遍,百遍......
千百次的重复中,每一个动作都在微调中趋于完美。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在晨光中闪烁。
“今天的目标是八米!”
从三米到五米,从五米到八米,每一寸高度的提升都是对心理防线的冲击,但没有人后退。
……
模拟机舱的平台上,木兰排的女兵们紧攥着伞带,双腿微屈成标准角度。平台的颠簸越来越剧烈,像是要把人直接甩出去,她们却死死盯着前方,努力稳住摇晃的身体。
“注意重心!”
教官的声音穿透平台的轰鸣声,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找到你们的平衡点!”
起初,剧烈的晃动让好几个队员脸色惨白,胃里翻江倒海。
有人忍不住弯下腰干呕,手却始终没松开伞带。汗水滴在晃动的平台上,还没来得及留下痕迹,就被震得散开,消失无踪。
一天,两天……
一周的时间在颠簸与坚持里悄悄溜走。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曾经苍白的脸颊渐渐恢复了红润,训练时颤抖的双腿变得稳健有力。
就连之前一颠簸就晕的王和平,如今也能在最剧烈的晃动中稳稳站定,甚至能腾出一只手,精准调整伞带的长度。
那份在颠簸里从容的姿态,从不是什么天赋,而是用无数次的眩晕、无数次咬着牙的坚持,一点点换来的。
最考验意志的,还要数吊环区。
十几道身影悬在半空,身体绷成一条笔直的线,纹丝不动。
汗水顺着发梢、下巴往下淌,滴在身下的沙地上,晕开一个又一个深色的小圆点,渐渐连成一片。
“坚持住!”
教官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
没有一个人提前松手。
每一秒都像被拉长了十倍,肌肉在尖叫着“受不了”,手臂酸得几乎要失去知觉,可每个人都在咬着牙硬扛。
直到教官的哨声划破寂静:
“停!”
“哗——”
身影齐齐落地,此起彼伏的喘息声里带着明显的颤抖。有人直接跪坐在沙地上,双手撑着地面大口喘气,却还在努力调整呼吸,不肯彻底放松。
不远处,孟时序与沈墨并肩而立,沉默地注视着这一幕。
“比上周,又多撑了十秒。”
沈墨轻声开口,语气里藏着欣慰。
孟时序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一张张年轻却坚毅的面孔,每一双眼睛都亮得惊人。他的视线最终定格在排头的苏婉宁身上——
每一次吊环训练,她都要坚持到最后,落地时双腿控制颤,却仍下意识地挺直脊背,不肯弯下一点腰。
孟时序不忍再看,低头微不可察地叹了口气。等他再抬眼时,脸上已恢复了惯常的冷静。
“走吧。”
他转身,声音平稳无波。
“让人给她们准备些盐水,补充体力。”
身后,又一轮哨声响起。
十几道身影再次纵身跃起,抓住吊环,在阳光下绷成一道又一道坚定的直线。
日复一日,训练场上镌刻着她们不变的坚持。
这里不需要苍白的安慰。
一个短暂的对视,就能从对方同样疲惫却坚定的目光中汲取力量;一次成功的跳跃后那记用力的击掌,便传递着共同突破的喜悦。
没有人抱怨。
每一次濒临极限的咬牙坚持,换来的都是筋骨与意志的双重淬炼;每一刻想要放弃的瞬间,最终都化为了超越自我的勋章。
更没有人退缩。
因为每当动摇回头,映入眼帘的永远是并肩作战的姐妹,那同样咬紧牙关、汗流浃背,却始终不肯后退的身影。
跳伞的每一个步骤,从离机准备时的抬手、屈膝,到落地缓冲时的弯腰、卸力,正被她们一点点烙印进身体的每一寸肌肉、每一根神经里,渐渐变成无需思考的本能。
训练时,她们是彼此最严格的教官:一个摆臂的角度偏了半度,一次落地的姿态差了一点,都逃不过姐妹们的眼睛。
没有人会含糊,都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再一起一丝不苟地纠正。
可当哨声响起、训练暂停时,她们又成了最亲密的战友。围坐在训练场边的树荫下,有人递过一瓶水,有人擦着汗,急切地分享着刚刚领悟的动作要领:
“我刚才把重心再往后移一点,就稳多了!”
“你落地时膝盖再弯一点,缓冲会更好!”
苏婉宁将“核心发力”和“落地缓冲”的要领反复琢磨,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细致的拆解。这些很快成了木兰排共有的经验。
秦胜男的动作愈发精准利落,每一次起跳和落地都堪称典范,成为众人观摩学习的标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征途与山河请大家收藏:(m.20xs.org)征途与山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