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合,凤凰山麓被笼罩在一片幽邃的苍茫之中。参天古木如同沉默的巨人,在愈发黯淡的天光下投下幢幢黑影,枝桠交错间,漏下零星破碎的残阳,斑驳地洒在布满青苔与岁月刻痕的石阶上。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甜、腐殖质的醇厚,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源自历史深处的沉重与悲凉。这里曾是南宋皇城的心脏,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如同被时光遗忘的骨骸,散落在疯长的荒草与虬结的古藤之间,静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陨落。
引路的是一位在当地文物部门工作超过四十年的陈老专家,他身形清瘦,步履却异常稳健,对这片山峦的熟悉程度宛如掌上观纹。他手持一根磨得油亮的竹杖,不时拨开拦路的荆棘,声音低沉而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林博士,沈同志,前面就要到了。根据《临安志》的残卷记载和前些年我们的勘探,前面那片三面环有石基的平地,很可能是当年皇家一处小型的‘圜丘’遗址,主要用于祭祀山川社稷,有时也兼作观测星象、候望气运之用。位置选得极为讲究,藏风聚气,却又避人耳目,寻常游客根本找不到这里。”
林澈微微颔首,他的全部心神几乎都凝聚在掌心那方【济世安魂印】上。此刻,这方古印不再仅仅是微微震颤,而是传递出一种持续不断、越来越清晰的温热脉冲,仿佛一颗沉睡已久的心脏正在缓缓复苏,坚定地指向密林深处的某个特定方位。他甚至能感觉到,印身内部那些古老的篆文正在以一种奇异的韵律轻微搏动,与脚下这片土地深处某种沉睡的力量遥相呼应。
他闭上双眼,摒弃视觉的干扰,将《灵枢·养气篇》的心法催动到极致。神识如同无数纤细而坚韧的丝线,以安魂印为核心,向着四面八方蔓延开去,细致地感知着周遭环境的每一丝变化。脚下的大地,那原本应如江河般平稳流淌的地脉之气,在此处果然呈现出一种极其异常的“涡旋”状结构,紊乱、晦涩,仿佛被一股强大而阴冷的力量长久地干扰、扭曲过,至今未能完全平复。空气中,除了草木泥土的自然气息,更弥漫着一种极淡、却如附骨之疽般难以消散的能量残留——冰冷、死寂、带着一种亘古的荒芜感,与安魂印中蕴含的济世堂一脉那磅礴浩然、生生不息的气息截然相反,反而与他在郑先生识海中遭遇的“伪念”黑雾,以及从深海方向隐隐传来的“昆仑墟”悸动,隐隐同源,只是更加古老、更加稀薄,却也更加根深蒂固。
“感觉到了吗?”林澈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片土地沉睡的记忆。
沈雨霏站在他身侧,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探测仪。她的灵觉天赋虽远不及林澈经过千锤百炼的神识,但在经历了郑先生识海中的凶险搏杀以及这段时间以来高强度研究的熏陶后,她的感知力也已远超常人,对能量场的敏感度更是直线上升。她凝神静气,仔细体会着林澈所指的那种异常,片刻后,脸色微微发白地点了点头:“有一种……非常沉闷的压迫感,很不舒服,像是一块湿冷的巨石压在胸口,让人有点喘不过气。而且,越往那个方向走,这种感觉就越明显。”她伸手指向陈老专家所说的那片“圜丘”遗址。
陈老专家闻言,脸上露出些许惊异之色,他看了看林澈,又看了看沈雨霏,感叹道:“两位果然非常人。不瞒你们说,我们以前勘探的时候,也有几个比较敏感的队员反映过,说一到这片区域就觉得心慌气短,莫名压抑,甚至有人会产生短暂的眩晕感。我们还以为是地势或者磁场的原因……现在看来,恐怕没那么简单。”
在林澈的感知和安魂印的明确指引下,三人穿过最后一片茂密的灌木丛,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相对平整的林地出现在面前,约莫半个篮球场大小,地面不再是杂乱的自然植被,而是覆盖着一层短而坚韧的不知名野草。林地的三面,果然环绕着残破不堪的夯土石基,高度不足一米,上面爬满了深绿色的苔藓和地衣,无声地证明着此地曾有过人工建筑。整个区域弥漫着一种异样的寂静,连夏日常见的虫鸣鸟叫在这里也销声匿迹,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结界。
林澈的目光第一时间就锁定了林地中央那块微微凸起的青色巨石。巨石表面相对平整,约莫一张八仙桌大小,边缘因千年风雨的侵蚀而变得圆滑模糊。石面上,隐约可见一些扭曲断裂的刻痕,早已无法辨认其原始的图案或文字,只能从那些深嵌入石的线条中,感受到一股苍凉古朴的气息。
他步履沉稳地走到青石前,能清晰地感觉到掌心安魂印的脉冲变得急促而有力,仿佛久别的游子即将归家。他深吸一口气,调整着自身的呼吸与内息,使之与安魂印的波动、与脚下地脉的异常韵律尽可能同步。随后,他缓缓抬起手,将手中那方温润而炽热的【济世安魂印】,郑重地按在了青石平面的中心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