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中西医结合创新论坛的举办地,设在市会展中心最大的报告厅。穹顶高阔,灯光璀璨,台下座无虚席。来自各大医院、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济济一堂,空气中弥漫着学术交流特有的严肃与热切。
林澈和苏小雨坐在靠前的位置,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加掩饰的质疑。他们小组的发言被安排在下午,一个相对靠后但备受关注的时间段。
上午的议程主要是几位业界泰斗的宏观报告,内容多集中于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导向、基础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大数据分析。虽然精彩,但总让人觉得隔靴搔痒,缺乏真正突破性的临床案例。
午休过后,会场的气氛明显更加活跃。当主持人宣布“接下来,由本市第三医院‘疑难病攻关小组’负责人林澈医生,分享一例罕见重症的成功救治经验”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台上。
林澈整理了一下并不存在的领带结,在苏小雨鼓励的眼神中,稳步走上讲台。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西裤,身形挺拔,面容沉静,与台下许多西装革履的专家相比,显得格外年轻,甚至有些青涩。但这份青涩,却被他眼神中的笃定与从容所中和。
他打开精心准备的PPT,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各位同仁下午好,今天我将汇报的,是一例被多家医院诊断为‘病因不明、治疗无效’的青少年重症病例。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极度的神疲乏力、意识障碍,近乎植物状态,现代医学检查未发现特异性器质性病变……”
他语言精炼,逻辑清晰,首先展示了李薇前期大量的、近乎“完美”的阴性检查报告,以及尝试过的各种无效治疗方案,迅速勾勒出一个现代医学陷入困境的典型画面,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然后,他话锋一转:“在排除了已知的器质性与精神性病因后,我们尝试从中医理论体系重新审视这个病例。根据患者脉微欲绝、舌淡胖苔白滑、四肢厥冷、但欲寐等表现,我们辨证为**少阴病,阳气衰微,水湿内停,神气耗散**……”
他开始阐述中医的辨证思路,引经据典,将《伤寒论》中关于少阴病的论述与李薇的症状一一对应,分析得丝丝入扣。台下不少西医出身的医生听得眉头紧锁,显然对这种基于“阴阳气血”的理论感到陌生和困惑,但也有不少中医背景的专家频频点头。
“……因此,我们确立了‘回阳救逆、益气醒神、化湿开窍’的治疗原则。方选四逆加入参汤合茯苓四逆汤化裁,重用附子三十克先煎……”
当“附子三十克”这个剂量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窃窃私语!就连一些老成持重的专家也露出了惊容。
林澈没有停顿,继续讲解附子的配伍、煎煮方法以减毒增效,以及后续随证调整方药的思路。同时,他也简要介绍了配合使用的针灸治疗方案,选取的穴位和手法都紧扣病机。
最后,他展示了李薇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从昏迷不醒、形销骨立,到神志清醒、能与家人交流,那鲜明的对比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李薇醒来后,那双重新焕发出生命光彩的眼睛,让在场许多人都动容了。
“……目前患者仍在康复中,但核心症状已基本解除。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复杂重症,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或许能提供一条新的诊断和治疗路径。”
他的发言结束,台下在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无论是否完全理解或认同他的方法,那实实在在的疗效是无法忽视的。
提问环节开始,气氛变得热烈而略带火药味。
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老教授率先发问:“林医生,你提到重用附子,请问你是如何确保用药安全,避免中毒反应的?有没有客观的监测指标?”
问题很尖锐,直指要害。
林澈从容应答:“附子毒性确需警惕。我们通过严格的先煎久煮(两小时以上)来破坏其双酯型生物碱,大幅降低毒性。配伍干姜、炙甘草,既能增强温阳效果,也能制约附子燥烈之性。监测方面,除了常规生命体征,我们更注重中医的脉象和舌象变化,阳回脉起、舌苔转润即是药已中病、未至中毒的指征。当然,在条件允许下,监测血药浓度是更理想的方式。”
他的回答有理有据,既肯定了附子的毒性,也阐述了减毒和控制方法,将中医的“象”与现代医学的“指标”结合起来,让人挑不出太大毛病。
接着,又有人问及中医诊断的主观性问题,以及疗效是否可能源于偶然或心理因素。林澈一一予以回应,他并不试图强行说服所有人接受中医理论,而是始终紧扣病例本身,用事实和逻辑说话。
会场的气氛,逐渐从质疑转向了深入的探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