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盛夏,空气里沉甸甸压着蜀锦的华贵、花椒的辛香,还有一丝新主入城后尚未散尽的血腥与铁锈。州牧府邸大堂,一场盛大得的庆功宴正酣。刘备端坐主位,玄色锦袍衬得他面色微红,笑容温煦如常,只是眼底深处,藏着蜀地山峦般的幽深沟壑。
封赏诏令宣读,关羽(虽在荆州,封赏照旧)、张飞、赵云等元从旧部位高权重,封邑丰厚。张飞大嗓门嚷嚷着敬酒,声震屋瓦。赵云沉稳颔首,目光扫过堂下益州降将时带着审视。另一侧,以法正、李严为首的益州文武则安静许多。法正笑意恭敬,眼底精光偶闪;李严矜持端坐,仿佛置身事外。荆州旧人与西川新贵之间,一道无形的湍急暗流在觥筹交错下涌动。
“诸位,”刘备声音压下喧哗,目光投向身侧,“孔明军师运筹帷幄,功在社稷。治理西川,稳定后方,亦须军师劳心。”他看向刘长明。
刘长明羽扇轻摇,颔首示意。侍从抬上一卷厚重帛书铺开——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表格、数字、线条构成的《西川政情总览》。堂内瞬间安静。法正眉头微蹙。
“主公,诸位同僚,”刘长明声音清朗,指向帛书,“此乃益州钱粮、丁口、田亩之数,精确至石、匹、亩。”扇尖点向朱砂圈出的区域:“尤以此处最为重要。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但是有些地方日照过长并不适合种植,而且十之六七的可种植的田地都集中于少数豪族,想种地的人却没有地种,导致现在流民渐增,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刘长明自从穿越过来接受了诸葛亮的记忆和学识后,变的就越来越不像高中生了,每天开始考虑越来越多的事情,虽说诸葛亮本身的才识和经验真的很丰富,但有些地事情只有穿越过来的刘长明才能做好,就比如土地问题,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没有哪个朝代愿意把土地让给穷人耕种,直到现代才好了很多,刘长明深知,如果能很好的解决土地问题,对国力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他一到成都,就找到了川蜀的地图及耕地面积等详细的数据,开始慢慢规划。再就是盐铁国有化了,要是从头开始追溯的话,从汉武帝时期就将人民的这些必需品转为国有化了,因为常年乱世,现在私盐贩子是越来越多,这也可以算的上一个国家的命脉了。最后就是教育问题了,以前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很多穷人,身份低贱的人是根本没有机会学习的,而且三国时期也没有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让寒门有才之士没有出头之日,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好的人才,刘长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他抬起头,语气沉稳有力:“我认为现在对于益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务农者应该有自己的土地,我初步拟行了‘限田令’,抑制土地兼并的事情发生,可以先将无主的土地给没有地,或者地很少的人民。此其一。”
“其二,兴办‘官营工坊’。蜀锦、盐铁关乎国计,岂尽操于商贾?官府设织造署、盐铁监,统一规制,引入新法,增加效率,如此一来可以充实府库,也可以惠及军民。”
“其三,开‘官学’,立‘蒙馆’。无论贵贱子弟,适龄皆可入学。授文字、算学、农桑技艺、律法常识。如果人民依然无法开化,新政如无根之木!”
话音落,堂内死寂。数字图表灼痛神经。法正手指无意识轻敲案几,李严脸色发白,蜀地大族官员交换着惊疑愤懑的眼神。
“好!军师此议,大善!”庞统拍案而起,面色激动,目光如电扫视。“西川疲敝,非猛药不可救!耕者有其田则民心安,官营工坊则财货足,广开学馆则人才兴!此长治久安之基!当速行!”他语气激昂,鞭子般抽向益州官员。
“士元之言,切中要害。”刘长明颔首,转向刘备,“主公,此三策互为表里,根基在‘均田’,命脉在‘工坊’,未来在‘教化’。恳请主公明断,颁行新政。”
刘备笑容温和,手指摩挲剑柄。堂下暗流汹涌。荆州旧部多显支持,益州官员愈发沉默。
“孔明军师之策,立意深远,正心向往之。”法正缓缓起身,姿态无可挑剔,眼神却冷冽幽深。“然,”话锋一转,“主公新定西川,人心向背,尤在未定之天。刘季玉父子经营数十载,恩泽犹在。今日席间归附同僚,恐怕仍有不少人还想着旧主。”他目光转向刘长明,“军师此三策,无论‘限田’、‘官营’、‘开蒙馆’,所有的一切都直指蜀中豪族士绅根本。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若操之过急,手段过于凌厉……”他瞥了一眼现代图表,嘴角掠过一丝讥诮,“恐怕非但新政难以推行,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激烈反弹,如若他们勾结外敌,祸起萧墙!到了那时候,主公的根基未稳,怎么应对呢?民心未附,仓促改制,犹如流沙之上筑高台!”语重心长,忧虑劝阻。
法正之言如巨石入水,益州官员席中议论嗡嗡,李严攥紧袍服。荆州旧部有人皱眉不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