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指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声音低沉而缓慢:“孩子们啊,你们听见广播里的杂音,那不是坏了,那是大地在说话。”
他让他们把耳朵贴在废旧的收音机上,去听那些微弱的、隐秘的信号,去感受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着的“电磁风”。
他知道,这些知识,就像那些被他救活的废旧机器一样,总有一天会重新发出光芒。
也许,这就是老吴留下的“火种”,他张立新,不过是个看火人罢了。
怒江啊,怒江,你这江水总是那么野,那么急,像个没驯服的汉子。
周文军站在“锈河驿站”的门口,看着江水奔腾不息,心里头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这个怒江电信的协管员,当初搞这个驿站,就是想给大山里的孩子们搭个梯子,让他们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电。
这天,一封没有寄件人的纸质信,牛皮纸袋角盖着云南怒江的邮戳,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这年头,谁还写信啊?
他心里纳闷,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叠手绘的接线图。
图纸画得虽然有些粗糙,但线条流畅,思路清晰,主题是——“利用牧区废弃围栏做天线阵列”。
周文军越看越觉得眼熟,这画风,这笔迹,不是林小满那丫头惯用的风格吗?
他记得林小满之前教过一些技术,虽然行事神秘,但她那些图纸总是带着股子灵气。
图纸边缘,还写着一行小字:“电流不怕远路,怕没人等它到头。”这话,带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像是林小满会说出来的话。
可落款却不是她的名字,而是——“一个想让羊圈通网的人”。
他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挠了一下,痒痒的,又有点儿感动。
林小满这丫头,这是把知识撒到了民间啊!
而且,这方案简直绝了,牧区的废弃围栏,那可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他二话不说,立即召集了“锈河驿站”的成员,都是些大山里对技术充满好奇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老把式。
他把图纸一拍,豪气干云地说:“兄弟们,咱也给这羊圈通个网,让电流跑得再远点儿!”
众人撸起袖子就干。
他们扛着废弃的铁丝网,顶着烈日,沿着蜿蜒的山路,在牧区搭建起了一个简陋却庞大的天线阵列。
三公里长的锈蚀铁丝网,在阳光下闪着斑驳的光,像一条条沉默的巨蛇,盘踞在山坡上。
当他们最终成功接收到短波信号的那一刻,整个驿站都沸腾了!
晚上,怒江的夜色深沉,而“锈河驿站”的集装箱顶上,却亮起了特别的光。
周文军和他的伙伴们,用一块块废旧的电路板,拼成了一面简陋却又庄严的旗帜。
旗帜在夜风中猎猎作响,那些废旧的元器件,在风吹过时,发出细密的金属轻响,像某种古老的密码,正在无声地复生。
这声音,带着一股子野性和生命力,告诉所有人,有些东西,是不会轻易被遗忘的,只会以另一种方式,活过来。
重庆江北区,职高电子课教室里,陈秀兰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生动有趣。
她是个温和而坚定的女人,虽然教的是枯燥的电子原理,却总能用各种新奇的法子,把知识变得活色生香。
最近,她的学生们捣鼓出了一个社区应急广播系统,用的都是些废旧平板、旧喇叭,七拼八凑的,却也像模像样。
这广播系统,播放的内容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什么山东快书唱变压器保养,广西山歌调讲光伏板清洁节奏,五花八门的“技术口诀歌谣”,从祖国大江南北汇聚而来,在社区里轮番播放。
陈秀兰看着孩子们乐呵呵地忙活,心里头暖洋洋的。
她给这个广播系统取了个名字,叫“人民频段”,还特意开放了后台,让大家可以匿名投稿,把自己的技术心得,都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传出去。
这天凌晨,夜深人静的时候,陈秀兰还在备课。
突然,她听到广播里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声音。
一条新的音频自动上线了。
那是一个男声,低沉,语速缓慢,却又异常清晰。
他没有唱歌谣,而是逐字逐句地念诵着一组摩尔斯码转译的维修流程。
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从遥远的宇宙深处传来,带着一股子神秘而又庄重的力量。
喜欢港片:人在洪兴,开局被b哥暗杀请大家收藏:(m.20xs.org)港片:人在洪兴,开局被b哥暗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