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清县令收到匪患已平的通告时,他售粮的工作总结也刚写好。
他不由得感慨:昔日皇权不下县,地方豪强、三司、藩王相互掣肘的局面已彻底改变。
如今,朝廷的政令能如同一袋粮食般,从中央的粮仓出发,顺畅地抵达最偏远的乡村;而地方的任何风吹草动,也能如同那剿匪的军报一般,迅速反馈至帝国的权力中枢。
这一套“垂直管控、行政一体”的新体系,真正将散沙般的大明各地,熔铸成了一个血脉相通、神经相连的有机整体。
接下来是魏渊最为重视的军事方面改革,首先是在中央设立统帅部,作为代替皇权形式军政领导权的核心机构。由负责军事国防的辅臣兼任统帅部总长,受皇家内阁领导。
统帅部总揽全军行政,包括兵员征召、粮草调配、武器采购;另设“参谋总署”,选拔懂战术的将领任“参谋署长”,专司作战计划制定、军队调动指挥,实现“军政—军令分离”,避免地方将领拥兵自重。
划“军区”控战略要地:将全国划分为“京畿、辽东、陕甘、江南、川蜀”五大军区,每个军区设“军区总督”,受统帅部与参谋总署双重管辖,负责辖区内军队训练、防务部署,同时取消地方巡抚、总兵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确保兵权收归中央。
禁止将领私蓄“家丁”,所有士兵统一编入统帅部下辖部队,士兵晋升只看军功、不看出身,无论是农民、手工业者,甚至降兵,只要作战勇猛,均可提拔为下级军官,瓦解旧军“私兵化”根基。
定“军镇制”建标准化部队:每支常备军设“军镇”为基本作战单位,1个军团辖3个步兵镇、1个炮兵大队、1个骑兵大队、1个工兵大队、1个辎重大队,总兵力约2万人。
步兵镇下设3个步兵支队,每个步兵支队配火铳手60%、长矛手40%;炮兵大队配备新式大炮12门、猛虎炮24门,实现“步炮协同”。
在京师、南京、广州设立三大“军器局”,统一管理武器生产,不再依赖地方作坊;与宋应星负责的学士苑(大明科技研究机构)联合火铳、大炮的铸造研发技术,批量生产“制式火枪”和“新式火炮”,同时规定各军镇武器由陆军省统一调配,禁止将领私自囤藏武器。
依托大运河、官道,在军区内设立“补给站”,储存粮草、弹药、被服,由统帅部下辖的“辎重总队”负责运输,同时征调民间马车、船只(给予运费),建立“兵站—前线”的短途运输线;在北方军区(蓟辽、陕西)推广“屯田制”,让部分预备役士兵在非战时开垦荒地,补充军粮,减少对漕运的依赖。
在统帅部下设“军医司”,每个军镇配“军医队”(含医生10人、护士20人、担架兵50人);在京师设立“大明陆军军医学校”,培养懂外科、防疫的军医;规定士兵作战受伤由军医队救治,阵亡者由军队负责安葬并给家属抚恤金(银50两),稳定军心。
推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废除“军户世袭制”,颁布《大明征兵令》,规定全国18—40岁男性,除官绅、残疾外,均需服3年常备兵役,之后转为预备役,战时可随时征召;每户若有2名及以上男丁,需至少1人服役,服役期间由朝廷发放粮饷(每月银2两、米3石),免除家庭赋税,吸引平民参军。
设“军校体系”育新式军官:在京师设立“大明陆军士官学校”,选拔16—22岁的识字青年(不限出身)入学,学制3年,课程分“军事理论”(如队列、战术、地图测绘)与“实操训练”(火铳射击、炮兵瞄准、骑兵冲锋),聘请军队中服役的过的优秀武官担任教官,毕业后分配到各师团任基层军官,替代旧军“世袭武官”。
喜欢明末封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封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