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国防的群辅郑成功,一身戎装难掩英气,他正与身旁负责情报系统的神木厂总督杨寅低声探讨着边防线报。
武将入阁,并且执掌核心的国防事务,这在大明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而负责宣传机构与组织人事的魏明、负责中华党党内事务的李岩、负责监督职能的督查行署总长秦牧阳,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位身着亲王服饰的群辅,朱以海。
他被委以负责对外事务,此刻正认真地听着关于南洋贸易的简报。
他的加入,是魏渊深思熟虑的一步妙棋。
一位朱明皇室成员位列权力核心,这像一剂安抚药,极大地缓解了旧有皇室宗亲乃至部分遗老遗少对新体制的抵触情绪。
朱以海本人也深知,自己能坐在这里,并非因为血统多么高贵,而是新体制需要一面团结的旗帜,他谨慎地扮演着这个角色,反而赢得了尊重。
会议在魏渊的主持下进行,各方陈述、争论、妥协,最终形成决议。
这不再是某个人乾纲独断,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群策群力。与会者都能感到,自己成为了这个帝国决策层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执行者。
京营大将军府内,几位高级将领聚在一起喝茶。
一位络腮胡将领拍着大腿道:
“嘿!看到没?郑公子……不,现在是郑群辅了!堂堂正正坐在那里,商议军国大事!咱们这帮舞刀弄枪的,总算不用再看文官老爷的脸色行事了!”
另一位沉稳些的将领点头道:
“元辅大人这一手,高明啊!以前立再大战功,封个爵位就到头了,核心权力圈甭想进去。现在好了,有了这内阁,咱们武人也有了盼头!只要够本事,将来未必不能像郑群辅那样,进去参与决策!”
“而且你们听说了没有,群辅这个职务是有任期的。如果不升任三辅及以上的职务,那最多担任十年。”
“啊?那岂不是以后还有很多人都有机会进入皇家内阁了。”
“是啊!柱国真是为咱们操碎了心啊!”
这番话引起了共鸣。
魏渊没有选择称帝,而是建立了这个“集体领导”模式,无形中打破了“家天下”的窠臼。
对于这些追随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晋升天花板被打破了。
他们效忠的不再是那个王朝家族的家奴、鹰犬!
而是一个新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他们都有凭借功绩和能力登上权力顶峰的机会。这种“可能性”带来的激励,远比单纯的封赏更让人死心塌地。
最初的名单也曾在一些传统文官中引起微词,认为武将和“幸进”之辈比例过高。
但很快,这种声音就被压了下去。
一位老翰林对门生感叹:
“起初,老夫也觉得不妥。可细想之下,魏元辅此举,实则平衡了文武。崇祯之亡,重文抑武亦是祸根之一。如今文武并重,共商国是,或可避免旧弊。况且,孙传庭、洪承畴等亦是正途出身,学问能力皆是一流,有他们把持行政立法,国体不至于偏斜。”
更重要的是,魏渊通过保留洪承畴等重量级文臣、引入秦牧阳代表监察体系,确保了文官集团在新体制中依然占据重要席位,维护了他们的基本盘。
加上皇室成员朱以海的象征性加入,使得这套班子在政治上达到了惊人的“大圆满”状态。
开创者是魏渊及其核心团队、文官集团、武将集团、皇室象征,乃至新兴政党力量,都在这张圆桌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利益共同体。
这第一届内阁,出乎许多人意料地,没有引发剧烈的政治动荡,反而像一块磁石,将各方势力吸附、整合到了新体制的轨道上,为后续波澜壮阔的改革,打下了一个看似稳固的权力基础。
在《钦定皇明宪纲》颁布后的漫长岁月里,“皇家内阁成员”这个官方称谓,在庙堂之上庄重严谨,然而在更为广阔的民间,这些位极人臣的显赫人物,却被百姓们冠上了一个更为文雅、且带着几分神秘与霸气的古老称谓,“官家”。
这称谓的由来已不可细考。
有人说,是源于市井说书人的演绎,他们将内阁辅臣比作古时辅佐圣君的贤相,称其“为官,亦为万家之主,故曰官家”;也有人说,是某些士子从故纸堆里翻出了宋朝对天子的别称,觉得以此尊称这些掌握帝国实权、群策群力的重臣们,既显尊崇,又恰如其分。
无论如何,“官家”一词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其声威甚至隐隐盖过了冰冷的“辅臣”官衔。
喜欢明末封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封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