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坡的深夜静得只剩松枝燃烧的“噼啪”声,守窑棚的灯笼被风晃得轻轻摇曳,橘红色的光落在窑口的温湿度计上,数字停在1180℃——离最佳烧制温度还差20℃。
肖芳菲裹着孔浩宇给的簿外套,靠在木凳上打盹,迷迷糊糊间被一阵窸窣声吵醒,睁眼就看到陈工匠蹲在窑口,手里拿着根细松枝,正往窑膛里轻轻拨弄。
“陈师傅,怎么还没睡?”
肖芳菲揉了揉眼睛,起身走过去。
陈工匠抬头,眼角的皱纹里沾了点窑灰:“刚醒来看了眼温度,降了点,得添几根细松枝把火提上来。这瓷坯娇贵,差一度都不行,尤其是半夜,火温最容易往下掉。”
他说着,从旁边的竹筐里挑出几根手指粗的松枝,递了一根给肖芳菲:“你试试?添的时候要轻,别碰着窑壁,不然容易惊火。咱们老辈人说‘添松枝要少而勤’,一次添三根细枝,比塞一根粗枝稳得多,火温不会忽上忽下。”
肖芳菲接过松枝,学着陈工匠的样子,小心翼翼地伸进窑口。
火苗瞬间舔上松枝,暖得她指尖发麻,鼻尖萦绕着松脂的清苦香气,恍惚间仿佛能看到陈工匠爷爷当年守着老窑、添枝控火的身影。
这时,孔浩宇也醒了,手里端着两杯热姜茶走过来。
“刚听到动静,就知道你们在这儿。快喝点姜茶,半夜凉,别冻着。”
他把一杯递给陈工匠,另一杯递给肖芳菲,还顺手帮肖芳菲把外套的领子立起来:“风从棚缝里钻进来,小心灌风。张婶说姜茶里加了点红糖,喝着能舒服点。”
肖芳菲接过姜茶,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暖意顺着食道蔓延到心口——这几天孔浩宇总把她的喜好记在心里,连她喝姜茶怕辣这点小事都没落下。
三人守在窑口,看着温湿度计上的数字慢慢爬到1200℃,陈工匠才松了口气。
“行了,这下稳了。你们去睡吧,下半夜我来守。”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泛着铜绿的小哨子,吹了声轻响,哨音清亮:“要是火温出问题,我吹哨子你们再过来。”
肖芳菲刚想推辞,就被孔浩宇拉了拉胳膊。
“听陈师傅的,咱们白天还要整理窑工生活的素材,得养足精神。”
两人回到休息棚,孔浩宇还特意给肖芳菲铺了层簿褥子:“地上凉,别着凉了。我把闹钟定在三点,到时候我再起来看看窑温。”
天刚蒙蒙亮,守窑棚就热闹了起来。
肖芳菲和孔浩宇一起帮张婶摆早饭,肖芳菲看着竹筐里的腌萝卜,突然想起之前陈工匠说的“宋代窑工佐餐小菜”,忍不住问:“陈师傅,以前窑工守窑的时候,也吃这些吗?”
陈工匠正掰着窝头,闻言笑着点头。
“差不多!条件好的时候能煮个鸡蛋。不像现在,什么都有,幸福多了。”
他还从工具袋里掏出个有缺口的老旧的粗瓷碗:“这是我爷爷用过的碗,当年他就用这个碗盛粥,守了一辈子窑。”
肖芳菲赶紧拿出相机,拍下粗瓷碗的特写。
李教授和裴洛南一起检查窑温时,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1200℃。
李教授笑着说:“温度特别稳,陶坯应该已经开始釉化了。下午咱们可以从测温孔看一眼,应该能看到釉料开始发亮。”
灵九儿赶紧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太好了!我还把每天的温度变化画成了曲线,等烧完了给王教授发过去,他肯定能用上。”
顾繁星则在整理之前发现的宋代陶片,突然发现几片陶片的纹路能拼合起来:“你们看!这几片陶片拼起来像个碗底,上面的波浪纹是连在一起的!”
肖芳菲和孔浩宇赶紧凑过去看,果然,几片巴掌大的陶片拼在一起,刚好是半个碗底的形状,波浪纹连贯又自然。
陈工匠摸了摸陶片的边缘。
“这肯定是当年窑工不小心摔碎的碗,没舍得扔,就随手放在了窑边。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被咱们找到拼起来。”
肖芳菲举着相机,拍下拼合的陶片,心里突然有了主意:“咱们可以把这些陶片的故事整理出来,以后做成展板,让来青龙坡的人都知道宋代窑工的生活。”
孔浩宇点点头,记录下陈工匠说的“老窑工守窑故事”,准备以后补充到资料里。
肖芳菲跟着陈工匠去看备用的釉料:“这是备用的釉料,要是有瓷坯釉色不够,出炉后还能补烧。”
陈工近还拿起一根细竹棍,蘸了点釉料滴在碗里。
“你看这釉滴,圆圆的不散开,就是稠度正好。
我爷爷当年搅釉料,全靠手感,不像现在有仪器,能测稠度。”
肖芳菲凑近看,赶紧用相机拍下这一幕,镜头里的釉滴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颗青色的小珠子。
中午,张婶又送来一大锅面条,还给每个人碗里都卧了个荷包蛋。
“守窑费体力,得多吃点。菲儿,你上次说喜欢吃溏心蛋,我特意给你煮的,蛋黄刚凝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禁欲裴总,追妻别太甜》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禁欲裴总,追妻别太甜请大家收藏:(m.20xs.org)禁欲裴总,追妻别太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