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之外的温度
市三中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层,铺满了通往教学楼的小径。高一(2)班的班主任陈岚站在教室后门,看着角落里那个始终低着头的身影,眉头拧成了疙瘩。
屏幕的蓝光映在林默脸上,他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耳机线藏在衣领里,隔绝了课堂上的一切声响。这已经是陈岚本周第三次在课堂上发现他偷偷玩游戏了。成绩单上,林默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倒数第五的位置,和他入学时的中游水平相去甚远。
“陈老师,林默家长又来了。”班长轻轻敲了敲后门。
办公室里,林默的父母坐在沙发上,脸色焦灼。父亲林建军是建筑工程师,常年戴着安全帽泡在工地上,双手布满老茧;母亲苏敏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忙得脚不沾地。两人一进门就开始叹气。
“陈老师,您说这孩子咋回事?”苏敏搓着手,声音带着哭腔,“以前挺乖的,现在回家就关房门,吃饭都得喊三遍,说多了就摔门,手机比爹妈还亲。”
林建军闷声补充:“我们也没少管啊,没收过手机,断过网,可他要么跟我们对着干,要么就冷战,实在没办法了。”
陈岚看着这对疲惫的父母,想起了上周的家访。林默的房间里,书桌上堆满了游戏周边,课本却蒙着一层灰。苏敏说,自从上了高中,林默就像变了个人,以前还会跟他们分享学校的事,现在连多说一句话都嫌烦。
“其实,咱们可以试试新方法。”陈岚犹豫了一下,拿出手机,点开一个叫“成长桥”的APP,“这是教育局联合科技公司开发的AI辅助系统,能通过孩子的行为数据,分析他的心理状态和需求,还能给家长定制沟通方案。”
林建军皱了皱眉:“AI?那玩意儿能管用吗?我们连孩子的心思都猜不透,机器能行?”
“不妨试试,”陈岚说,“很多叛逆的孩子,其实是在表达没被看见的需求。AI能帮我们更客观地找到问题根源,而不是只盯着‘叛逆’这个表象。”
苏敏立刻接过手机:“只要能让孩子好起来,啥方法我们都愿意试!”
注册、绑定学生信息,AI系统很快生成了第一份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林默的游戏时长集中在晚上10点到凌晨1点,周末更是长达8小时,而这个时间段,正是他父母忙于打理超市、通常不会打扰他的时间。系统还标注了关键信息:林默在游戏中多次获得“最佳队友”“MVP”称号,社交动态里全是游戏好友的互动,反观现实中的社交记录,除了必要的班级群消息,几乎一片空白。
“他不是单纯沉迷游戏,”陈岚指着报告说,“他在游戏里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现实中,你们是不是很少夸他、很少有时间陪他?”
苏敏愣住了:“我们每天忙着挣钱,不就是为了给他更好的生活吗?他考试考不好,我们急得上火,哪还顾得上夸他?再说,他也没什么值得夸的地方啊。”
林建军也点头:“男孩子嘛,就得严厉点,不然容易飘。”
AI系统随即推送了第一条沟通建议:本周内,家长需抽出至少两小时,全程不评判、不指责,倾听林默谈论游戏相关的话题,并尝试表达理解。
这个建议让夫妻俩犯了难。苏敏对游戏一窍不通,林建军更是觉得玩游戏是“不务正业”,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周五晚上,苏敏特意提前关了超市门,做了一桌子林默爱吃的菜。林默放学回家,看到难得早归的母亲,愣了一下,还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准备回房。
“默默,”苏敏鼓起勇气叫住他,“妈今天有点空,想听听你玩的那个游戏,到底有啥意思?”
林默的动作顿住了,眼神里满是诧异,仿佛第一次认识母亲。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坐到了餐桌旁,只是手里还攥着手机。
“就是个团队竞技游戏,五个人配合,推掉对方的塔就算赢。”他的声音低沉,带着点不确定。
“哦?那你在里面是负责啥的呀?”苏敏照着AI建议的话术问,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好奇。
“打野,负责带动节奏,抓对方的人。”提到游戏,林默的话多了点,“上周我们战队打赢了全区赛,我拿了三次MVP。”
“这么厉害?”苏敏眼睛亮了,真心实意地赞叹,“那肯定得很用心、很会配合才能做到吧?”
林默的嘴角不易察觉地扬了一下,这是苏敏很久没见过的笑容了。那天晚上,林默跟母亲聊了半个多小时游戏,从英雄技能聊到战队配合,苏敏虽然大多听不懂,但一直认真听着,偶尔插一两句“那你肯定很累吧”“你们队友关系真好”。林建军坐在旁边,虽然没怎么说话,但也没像以前那样打断儿子。
那晚之后,林默回房关门的动作轻了些,偶尔也会主动跟父母说一句“今天超市忙不忙”。AI系统根据新的互动数据,又推送了新的建议:寻找孩子现实中的兴趣点,建立新的共同话题;逐步约定合理的游戏时长,用正向激励替代强制禁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叛逆的青少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叛逆的青少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